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杨金海:邓小平新文明观的世界历史意义

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今天的情况与那个时候相比已经有了很大不同,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也应当有新的视角。那时学习和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是国内的改革发展,今天的着眼点则应站得更高一些,即应当进一步从世界潮流发展的高度看邓小平理论的价值。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历史坐标上,以更加广阔的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历史视野、未来意识,结合新世纪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新特点,进一步研究邓小平理论的时候,会发现邓小平理论中的很多思想不仅对继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也具有深远意义。

 一、邓小平新文明观的提出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邓小平新文明观是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文明观,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这是邓小平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发展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由于这一文明观区别于前人的文明观,故称之为新文明观。邓小平新文明观虽然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的,但对于世界历史的进程同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的提出深刻改变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大家知道,从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算起,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已经有160多年;从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从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算起,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也已经将近100年。波澜壮阔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深刻影响着并推进着世界历史进程。研究现代人类文明进程不能不研究这一重大历史现象。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有过高歌猛进阶段,也有过严重挫折时期。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曾经有过重大失误,但通过改革创新,突出重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成功?原因固然很多,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反思较早,路子对头,特别是一开始就从哲学的高度来反思,即从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高度来思考,提出“两个文明”的发展观,是重要原因之一。这首先要归功于邓小平。

众所周知,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后复出,主动要求抓科技教育。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看到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特别是科学技术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太大。特别是1978年到1979年期间,他两次率团出国访问,先后考察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美国等,深切感受到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深切感受到“文化大革命”10年使得我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差距拉大了。他多次强调指出,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国家尽快富强起来,让人民尽快摆脱贫困,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他说:“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1](p1.128)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2](p.377)一句话,中国要尽快赶上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而不被“开除球籍”,首先必须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

今天看来,讲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常识,但在“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讲这些话则是需要极大政治勇气的。本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首先是在生产力发展方面超越资本主义。所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本来是不成问题的,但“文化大革命”时期却成了问题。那时,“左”的错误路线占据统治地位,谁讲发展生产力,就会被扣上“唯生产力论”的帽子:甚至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样荒唐的口号。结果只能是社会主义越搞越贫穷,完全背离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

正是在邓小平等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力推动下,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纠正了在很长时期内坚持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正是这一决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起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空前积极性。随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步伐空前加速,中国现代化融入世界现代化的大潮蓬勃兴起。打开国门,学习西方,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以及一切有益的文明成就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但是,随即也出现了另一种错误倾向,即向往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提出了“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1979年夏,邓小平指导起草的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讲话文稿中就提出了“两个文明”建设思想。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上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明确要求,要“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要批判剥削阶级思想和小生产守旧狭隘心理的影响,批判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克服官僚主义。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1](p.209)

邓小平还进一步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p.367)

针对一些人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邓小平严肃指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1](p.367)他大声疾呼,要把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推广到全体人民特别是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我们国家和全体人民的精神支柱。

邓小平还在不同场合,对“两个文明”建设进行过多方面的阐述,使这一思想不断丰富。其中,具有概括性的阐述,是他在1983年4月29日会见印度共产党代表团时的讲话。他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2](p.28)这样,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两大根本任务。

党的十二大报告进一步集中体现了邓小平这一思想,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两种文明的建设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

这样,“两个文明”建设就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前进的两个轮子。物质文明建设是驱动轮,精神文明建设是方向轮。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机整体。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所说,对这个根本性问题我们长期不完全清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排除“左”的思想干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邓小平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对社会主义进行过深刻反思。他一开始并没有从正面直接给社会主义下定义,而首先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反命题,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这是从经济发展总目标上讲的;“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从经济体制上讲的;“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这是从分配制度方面说的;“没有民主不是社会主义”,这是从政治发展方面讲的;“没有精神文明不是社会主义”,这是从思想文化方面说的。通过1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到1992年南方谈话时期,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根本任务等作了比较系统的回答。

邓小平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两个层面的总结和概括。一是他从物质文明方面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总结,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p.373)这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实际上,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还有一个总体性的概括,即“要坚持两手抓”,“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越资本主义,“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p.378)这是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性和规律性高度,进而从世界文明发展的总体性和规律性高度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规定,也是对现实社会主义是否够格提出的总体衡量标准。

邓小平晚年特别强调“两手抓”,即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前者主要包括改革开放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后者则包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他鉴于苏东社会主义解体和我国政治动乱的沉痛教训,严肃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届六中全会我提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要搞二十年,现在看起来还不止二十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特区搞建设,花了十几年时间才有这个样子,垮起来可是一夜之间啊。垮起来容易,建设就很难。在苗头出现时不注意,就会出事。”[2](p.379)他还说:“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2](p.379)邓小平的这些话语,联系到今天我国意识形态的形势,读来仍然感觉振聋发聩!

继邓小平之后,我们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十分注重“两个文明”一起抓,这是中国经济社会30多年来稳定高速发展的根本法宝。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经济建设是我们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两手抓”,尤其是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很好地解决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使党风社会风气越来越好,特别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来抓,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政治基础。

从中国到世界、从正面到反面、从理论到实践都证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文明观是完全正确的。它告诉我们,只有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才能深刻而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高于资本主义,也才能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两手抓”,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社会主义制度才能长期巩固并不断繁荣发展。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杨金海   邓小平   新文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