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廷顿所谓的“文明的冲突”无处不在,在21世纪的当下,我们既要面对中与西的冲突,也同时面对着新与旧的冲突。在各种风潮的交汇中,李泽厚说:“真正的儒家精神,恰恰可以包容这些。”
李泽厚站在众声喧哗的当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中国未来恰恰应该做“文明的调停者”,在强劲发展中以平和谦逊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正符合儒家精神。他说,中国传统,儒家学说,是具有世界性的。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今年5月,84岁的李泽厚从美国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做讲座,依然引发了新生代大学生们的热情。这已经不是一个思想家被当成偶像的时代,马云、马化腾等商业英雄自然是商业时代的新偶像,但如李泽厚大弟子赵士林说,“从人类文化的积淀来说,思想家肯定是人类文明的峰巅”。思想家的魅力,相信即便在这商业的,消费主义的时代,依然会放出自己的光泽。
“中国是充满潜力的,中国能走出自己的道路。前行的路虽然会不断地出现各种恶,但善也在进化,正能量也在增长。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李泽厚从未去诅咒,只会给我们燃起蜡烛,照亮前行的路。与此同理的是,我们阅读李泽厚,借鉴李泽厚,是为了创造我们的当下。”申作宏如是解读李泽厚。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之问对李泽厚而言,似乎只有肯定的回答。
一个乐观者李泽厚。他推崇鲁迅,却也不常横眉冷对,而是微笑地,面对着这个充满变革的世界。他的乐观并没有熬成空洞的心灵鸡汤,而是丰满我们的理想。他一路走来,一路想来,说的那些话,当下的青年人不妨一听。
本报记者 张瑾华/文 马骥/绘
B1-B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