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饭碗问题,什么主义都不过是生意,什么事说到底无非是“升官发财”,再没有别的事。不管什么儒家、道家、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睡大觉、睡午觉等等,在中国,都是用来“吃”的。因此,吃儒家饭,吃道家饭,吃佛教,吃基督,吃天主教,这些说法在中国是很流行,很普遍的。对精神信仰麻木不仁及采用世俗功利的态度,是中国人的普遍特色。因此,做和尚与做道士也常常与做官一样,有级别,有肥瘦之分。
一般来说,在中国“人过了四十岁就变成了一个无赖,不过,我们确实是岁数越大越不要脸。20岁姑娘很少为钱而结婚;40岁的女人则很少有不为钱而嫁人的。”“一个人年过40而未变成无赖,那么他不是思想软弱者,就是天才。”可惜这样的终身能够保持童心的人,在中国几乎看不见,而常常只出现在国外,而这些人在国外常常就是大师级的人物,是人类的天才,是划时代的人物。
在中国一切都世俗得很。真正的爱情是没有的。娶妻为了生子,嫁人是为了吃饭。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现实功利得很。中国人的所谓爱情,都只是在一些神话想像之中,在现实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因为,中国人的家庭本身就是生产单位,就是放高利贷的地方,中国人以“孝道”理念,维系着一个类似共产主义的家庭模式,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一切都是有功利目的的。出来混是要还的。
“中国人在本性是道家,在文化上是儒家,然而其道家思想却更甚于儒家思想。”中国人一向有把丧事当成喜事办的传统。比如“中国人举行葬礼时大吃大喝,锣鼓喧天,即可证明这一点。”我们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分不清那是在办喜事还是办丧事,因为都用一样的乐器吹奏,一样的队伍,直到我们看到一顶花轿或者一口棺材为止。因此,在中国丧事与喜事之间常常界限很模糊。
一场大灾大难,常常意味着那是歌功颂德的机会,常常也充满着喜庆的气氛。因为,那意味皇恩浩荡有了表现机会,“爹亲娘亲不如父母官亲”有了展示的舞台,同时以灾害为名义的各式捐款,在暗箱操作中,也未尝不是一个绝妙的发财机会。发国难之财,向来都是中国官员所擅长与喜爱的事情。因此,每次灾难来临,也就是喜庆来临。总之,中国人的超脱老滑,就是像鸽子一样温和敦厚,像蛇一样机智灵活。
中国人长期以来使用的零钱——孔方兄,就是超脱老滑的绝妙象征:外圆内方,老奸巨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论对什么事,总之一句话:我们没办法,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