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必须经得起考验
如何改进、优化当前饱受诟病的学术评价体系?
文军认为需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逐步转向以质考核为主、量与质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更加关注对学术成果内涵的考核,对有重要创新力、影响力的成果,标志性或显著性的成果的考核分量应进一步提高。第二,需要从学术共同体外部考核为主转向内部考核为主,增加同行评议的权重。第三,加强考核制度建设,建立评审专家信誉档案制度,屏蔽人情影响因素,确保评审的公正性。第四,适当引进境外同行专家参与评议,拓展评价数据库,建立境外评价联系等。
一些受访学者也对学者自身培养提出要求,主张做学问时,要坚持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专门化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等。
“学术成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科研管理者、学者自身、学术媒体等有关利益共同体的长期努力与互动。”叶继元认为,对科研管理者来说,必须按照学术规律进行管理;对于学者而言,应遵守学术研究规范;对于学术媒体来讲,应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尊重知识与人才,作沟通有关各方的桥梁,提供优质成果发表的阵地,引领学术批评的前沿。
朱剑表示,改进和完善学术体制、评价机制是一个相辅相成而又漫长的过程,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在短期的“补救”工作中,可以鼓励非政府项目研究给予优秀者以奖励;严把作品质量关,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等等。
对于学界热议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叶继元认为,可从四个方面努力:一、进一步探讨和夯实学术评价理论,建构新的评价体系。二、对组成评价体系的六大要素,即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与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制度要深入研究和细化。三、更加重视学术评价的基础性工作,建立与完善各种与学术质量评价有关的数据库,为公正合理进行学术创新、质量和贡献评价奠定坚实的基础。四、积极倡导学术自由和争鸣的学术批评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单继刚表示,应该特别注重的是,学术评价标准都是“时代”标准。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有的成果刚出来时默默无闻甚至受到非议、攻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发现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有的成果,刚出来时轰轰烈烈,甚至人手一册,但时间久了,便无人问津。”单继刚认为,对于学术评价标准,需要持辩证态度,处理好学术成果的可评价性与不可评价性间的矛盾,为学术发展留下一定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