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反思的时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樊和平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忧心忡忡。
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学术报告等学术成果,一直被视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国家的重要智力资源,也是衡量研究者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准。
但回过头来反观我们的学术成果时,却发现问题颇多。10月27日,中国社会学报对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山东、陕西、青海、甘肃、江苏、吉林等地100余位学者展开“学术成果问题反思大调查”。调查结果让人吃惊,我们不禁陷入了沉思——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成果究竟怎么了?
仅3%受访者认为
学术成果不存在问题
71%的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成果“存在多种不良现象”;
50.4%的学者认为,当前学术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
48.7%的学者认为,“不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是当前学术成果问题存在的根源”。
而所回收的101份有效问卷显示,仅有3%的学者认为“不存在问题”。
显然,樊和平的忧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在某网络社交平台上,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谈论科研话题的时候我们都在谈论什么?
在很短时间内,这一内容就被转发8万余次,许多人同时“留言”。有人对这些回应作了统计,其中有33%的人“谈如何毕业”,33%的人“谈如何发文章”,33%的人“谈如何拿基金”,而只有1%的人“谈论如何解决科研问题”。
那么,学术成果出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国社会科学报问卷结果显示,50.4%的受访者认为“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26.9%的受访者认为“研究内容碎片化”;22.7%的受访者认为 “选题重复太高”。
南京大学教授叶继元认为,原始创新、重大创新成果少,而应用创新、移植创新多,低水平重复研究多,一直是学术成果显现出的共性问题。
有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每年产出的学术论文数量居世界前列。但这些论文的平均引用率却排在百名开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