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学术成果问题根源于“评价体系”(2)

百名学者回应《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术成果问题反思大调查”

怪圈:学问质量看“经营”

学术成果问题的“病源”何在?

“不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社会大环境”、“学者自身的学术道德问题”等,被认为是学术成果问题的根源所在。

“学术评价已不是简单的公平问题,而是事关未来中国学术在这一机制下怎么走的大问题。”樊和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学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有的学者40%甚至30%的时间用于学问生产,60%、70%的时间在“经营”学问,跑课题、跑经费、跑奖项……学术界正形成一个怪圈,学问“经营”得好比学问做得好的学者更具“优势”。

有学者表示,在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气氛下,学术界无法独善其身,做学问应有的踏实坐冷板凳的精神日趋式微,学术创新当然无从谈起。樊和平认为,不同性质的学术机构分工不明确,是导致学术成果重复度指数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在叶继元看来,学术成果问题的根源在于尚未形成良好的、宽松的、有利于学术高层次创新的环境,没有从制度层面形成保证学者进行独立研究、学术创新的法律条文。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创新需要学者付出巨大的艰苦劳动,承担失败的风险,因此,需从制度层面解决学者的后顾之忧。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军认为,学术成果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一些期刊编辑把关不严,导致低层次、重复率高的学术成果刊发。特别是学术著作出版市场化后,“给钱就可以出书”,学术评价关口形同虚设,学术著作出版成为最容易出成果的形式。二是学术评价的行政干预较多,需加强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评价中的权重。

“评价也好,道德也罢,或笼统地归结为社会大环境,都只看到了问题的表象或某一侧面。当前学术成果存在的种种问题在于学术体制和机制的不合理。”《南京大学学报》执行主编朱剑分析认为,问题的实质在机制,即管理机构和管理规范。今天的学术管理机构主要是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术研究的进展和方向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