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及途径思考(3)

然而政府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其职能决定了政府只能从宏观方面给予解决,而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细致的工作。所以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国家治理就有一定的必要性,它可以贴近民众,帮助民众解决那些由政府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事情。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民主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观念得到了加强,他们不再只是单方面地接受政府的管理,而要逐渐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并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但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公民参与国家治理必须以社会组织的形式进行,而这种组织就是那些代表不同利益的非政府组织。

此外,政府的失灵和负外部效应也呼吁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国家治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事务的复杂化,政府原有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造成了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现象。因此,政府改革势在必行,政府必然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变传统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管理方式,综合运用各种社会管理手段,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为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并发挥其有效作用提供法律保障等。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为了改善国家治理方式而作出的这些转变,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国家治理留下了一定的空间。”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新的起点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中一项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严格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做到:第一,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第二,大力保护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加强对森林、湿地和湖泊等的保护,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

第三,注重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建设。完善相关的环保制度,更新和改进环保细则和要求,使生态建设有依据,环境保护有保障。另外,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从点滴做起,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诚然,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仅仅依据上述措施也并非全面客观,但是,只要方向正确,执行到位,这一目标就会能够得到尽快实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只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四风,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河南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注释】

①刘丽瑛:“非政府组织的优势与社会管理的创新”,《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2期。

责编 / 韩露(实习)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内涵   现代化   途径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