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李友梅:从“管理”到“治理”,变的是什么(3)

核心提示: 在全球化、多元化快速渗入社会生活领域的今天,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正日益成为政府面临的一项综合挑战。

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强调了社会意识的重要性

解放周末:新时期社会认同的建设并不像追求GDP增长或架桥铺路那样会立竿见影。

李友梅:的确,社会认同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一些基础性条件的支撑,这些基础性条件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之间的相互配合,就社会体制而言,还涉及社会福利系统、社会意义系统和社会组织系统等方面的相互协调。因此,新时期社会认同的建设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解放周末:从管理到治理,虽只是一字之差,却折射出诸多内涵之变。

李友梅:这一字之差,强调了社会意识的重要性。过去,我们很容易忽略社会解决自身问题的功能。其实,社会本身有解决自身问题、实现自我平衡的一些机制。我们要敢于把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交还给社会来解决,而不要总是想着靠政府大包大揽。

解放周末:能否举一个社会自我调节、自我服务的例子?

李友梅:前一段时间,我们从上海凌云路街道梅陇三村居民环境治理的社会活动中,看到了社会自身的这种内在力量。

梅陇三村是上世纪90年代初建造的公房式小区,共有2369户居民。这里曾经是附近有名的“垃圾村”。一方面,居民以拖欠物业费来表示对物业公司的不满,以不参加小区卫生清洁志愿活动来表示对居委会的不满。另一方面,物业公司和居委会都认为物业费太低,无法完全以市场手段解决环境卫生问题,小区保洁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可以说,既有的市场化、行政化的治理手段几乎都失效了。

3年前,小区里十名家庭主妇在居委会引导下成立了“绿主妇,我当家”行动小组,以塑料垃圾回收为主开展环保活动。随后,行动小组发展成为“绿主妇”工作室,邀请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的专家来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办法。经过一年运行的“绿主妇”工作室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成为民间公益组织。在这个组织的带动下,如今,不仅梅陇三村社区环境大有改善,还带动了周边多个小区居民参与环保活动。

这样的案例在上海基层社区还有很多,这其中社会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有待我们去好好总结。(《城市社会治理》,李友梅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管理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