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李友梅:从“管理”到“治理”,变的是什么(2)

核心提示: 在全球化、多元化快速渗入社会生活领域的今天,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正日益成为政府面临的一项综合挑战。

人们越来越面临着“社会认同何以可能”的问题

解放周末:当前我国城市社会治理中出现了哪些主要问题?

李友梅:这本书中关注的主要是特大城市。随着人口流动越来越频密,在特大城市里工作、生活的人口激增,交通拥堵、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超出了预判,加上多元社会、流动社会、风险社会同时作用带来了诸多现实问题,这使政府主导的社会治理模式所消耗的成本越来越大。

解放周末:也正因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整体地、系统地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要求。

李友梅:这对构建和驾驭社会合作新机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提出要激活社会组织力量,并进一步强调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定为社会体制改革的价值目标,这也正是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

解放周末:为何会提出这两点?

李友梅:在我看来,“激活社会组织力量”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条件,使社会组织由社会治理的参与者转变为一方主体,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政社分开。加快形成以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目标的社会体制,在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重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认同,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整合社会各方力量。

解放周末:书中也提到,现在有不少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在工作之余,很难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情感或价值的认同感,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度较低,甚至不认识同住数年的对门邻居。

李友梅: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这表明我们处在了一个陌生人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在一元社会向多元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社会秩序和社会认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尤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渗入社会生活领域的背景下,职业日益弹性化,确定性不断消减,人们越来越面临着“社会认同何以可能”的问题。

我们必须重视当下如何建成社会认同,因为这对于个人融入社会生活,维护本体性安全,确立生活和道德的方向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个人在社会中顺利生存的基本条件。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管理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