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围绕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理论界展开了深入探讨,使得思想理论界更加活跃、更多激荡。为了把脉当前社会思想动态,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在9月5日-9月30日期间,通过登门拜访、电话采访、邮件访谈等形式,调查采访了320余位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专家们十分踊跃地参与,各抒己见,不少真知灼见,给人启示。
一、当前社会思想动态特征
1.党在各派专家学者中的威信普遍提高。改革攻坚实现新的突破,民生改善取得新的进展,党风政风展现新的气象……这令人振奋的新局面,得到了各派思潮的热烈回应。有专家称,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所提出的改革举措,超出左右各派学者的想象;中央反腐的大动作,在不同程度上缓和了部分民众的仇官心理。更有自由派学者坦言,中央改革方案超乎知识分子期望,令一向以“批评”为主要姿态的自由派学者欢欣鼓舞。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王占阳教授指出,十八大后,党在“左、中、右”各派中的威信普遍显著提高,无论“左、中、右”,都对中央大力反腐、狠抓廉政建设拍手称快。特别是周永康案公布后,舆论中出现了从把反腐视为“一阵风”到视为“动真格了”的重大转折,党在公众中的形象显著改善。
2.主流意识形态愈显自信。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助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天津师范大学佟德志教授提到,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反腐、国家治理等主流观念占据了主阵地,尤其是反腐的成果,深得民心,尽管有一些负面的声音,但已比较弱。与此同时,主流意识形态在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较量中,竞争力也加强了。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姜辉院长指出,当下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正在稳步提升,相形之下,非主流意识形态则日益边缘。
3.各派思潮仍旧激烈交锋。在中国崛起、社会急剧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如何解决等问题,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各种社会思潮都很活跃。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几个月,各派思想家利用报刊、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介,发表对三中全会改革的前瞻、建议文章,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争锋与博弈,力图影响中央决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方案,虽然受到各界一致好评与热烈拥护,但由于触动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不同的声音仍旧不绝于耳。比如在国企改革问题上,虽然大多学者认同应通过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来解决国企发展中的问题,但仍有一些学者认为国企已经异化,其出路只能是民营化。
4. 专家学者对中央仍有更高的期待。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王长江教授指出,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深化改革、反腐、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国等问题上,绝大多数学者持肯定态度。但是,学术界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讨论仍显得缺乏动力和活力。谈坚持多,谈解放思想少;主流媒体上政治表态多,真正严肃的深入研究少;一边倒的声音多,思想交锋少。他建议,中央应在具体的学术观点上超脱一些,避免表态、站队,否则会陷入被动,不利于问题的深入讨论、明辨是非。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吴丕等学者也认为,批评反对的声音并不会导致社会乱,批评者只是反对一些不良现象,并不是要反对党的领导。只有让大家真正把想说的说出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才能促进国家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