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的基础上走向新的高度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下存在这样一股潮流或风气,如试图为一些近代历史人物翻案,试图套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的一些历史事件,严重混淆视听。作为中国的史学者,应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推进近代史研究?
郑师渠:现在的一种倾向是,对于前30年的近代史研究否定的多,肯定的少。这不是客观和科学的态度。我以为,前期学者至少有两点是做得好的,值得今天借鉴。其一,坚持唯物史观。许多学者诚心诚意地潜心钻研过马克思主义著作,用以指导自己的研究。他们坚持唯物史观取得了杰出学术成就,说明唯物史观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不容轻忽。唯物史观不是封闭的,它与我们借鉴和吸收当代西方各种新的理论并不矛盾。何兹全先生生前曾强调说:马克思主义现在之所以被人误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原先对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理解不完全正确;二是一些人本身做得不好,连累了马克思主义的声誉。何先生的话值得深思。其二,治学严谨。当年学者的生活与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但这也造就了他们归心学术、淡泊自持的品格和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范文澜先生“板凳不怕十年冷,文章不著半字空”的名言,是其真实的写照。反观今日,少数人并未认真研读过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却勇于一味否定;急功近利,为吸“眼球”,热衷于做翻案文章,先是肯定改良否定革命,后则连改良与革命都否定,复转而抬高清政府与袁世凯。这不是什么创新,它不仅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立场,而且离开历史真相岂止以道里计了。章开沅先生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时,曾著文批评说:“个别人自我标榜‘后现代’者,刻意把既往历史‘解构’化为‘碎片’乃至任意‘颠覆’,这却是不足为法的走火入魔。”老一辈学者的寄语,语重心长。
耐人寻味的是,新时期的近代史研究取得了繁荣发展,却仍不免给人以“碎片化”的观感。原因何在?说到底,这是因为它对于近代历史的阐释,在根本的理论架构上,仍未实现真正的突破。由于缺乏新的权威性理论架构的统整,具体的研究便无由得到整合,进而提升为对近代历史总体性新的认知。当下的现状不仅说明,我们对正努力超越的前期近代史研究成就所达到的高度,不容低估,而且还说明,前后期的近代史研究是统一的,不容割裂,更不应将之对立起来。重要的问题是关注政治史与重大的理论问题,在继承前期学术遗产的基础上,形成阐释近代历史发展新的认知架构。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清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