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智慧城市热的冷思考(3)

标准在哪里

对于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安民认为存在三大隐忧:一是政府期望值过高过大;二是存在过热风险和忽悠成分;三是缺乏有效的指标体系指引。众所周知,由于智慧城市尚处于建设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全球范围看可资借鉴的经验不多,而且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也有着浓厚的本土特色,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尚需较长时间的探索,迫切需要产学研等各方协作创新。

专家们认为,从整体来看,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尤其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标准方面更是如此。

据介绍,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涉及基础性标准、技术标准,以及建设、运行、治理、工程管理标准和安全与行业应用标准。其中技术标准涉及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新兴技术应用等标准。

因为智慧城市涉及的面非常宽泛,横向非常广泛,需要应用很多技术,并开展更多信息、通信、应用领域等的协作。在标准的建立方面,急需国家出台相关规划或者指导建议。如果仅仅以一个或几个部门出台标准体系,显然不利于智慧城市的科学实施。

邬贺铨建议,宏观共性标准,应该尽早出台。他以智能交通为例指出,作为跨城市的交通,各地方不能各自标准,要由国家来统一确定。

记者了解到,新加坡“智慧国2015 ”并没有严格的指标体系,但是会用指标来展现,比如说宽带覆盖率、上网人数、应用覆盖度等都具备清晰指标体系;而欧盟指标体系则基于六项:产业、民众、治理、移动、环境、生活等标准。

那么中国智慧城市的指标体系应该具备怎样的关键要素呢?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表示,标准体系的框架要围绕着驱动力,考虑到三个层面要素,首先是业务标准,以城市水利的“智慧”来看,最起码不要淹了,不要缺水,不要污染;第二是技术标准,智慧城市是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功能目标的,而支撑点是数据的标准;第三是保障体系,如何持续长久发展的机制。

除了部门领域急需统一标准外,中国城市的东西中部信息化差距,对标准的制定也提出了挑战。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