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皮”导致“信息孤岛”
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的《意见》这样评价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虽取得积极进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等问题,一些地方出现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的苗头,亟待加强引导。
“两张皮”导致的“信息孤岛”现实,最能解释上述“虚词”。
目前,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然而,现在许多城市数据仍然相对孤立和封闭,往往不向外界开放。比如说城市建设的建筑、街道、交通、照明等数据,一般很少向外界开放,致使相关数据的价值未能充分利用。
城市数据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资产,政府开放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切入点。政府的数据开放有利于市民参与城市的管理和对政府的监督,改进公众服务和社会管理,打造众“智”成城的生态。
“智慧城市的智慧来自大数据。没有大数据,智慧城市就是一个空架子。”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表示,对于爆炸式增长的政府信息,只有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分析、挖掘、应用、管理,才能从海量、复杂、实时的信息中发现有用信息、提升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认为,要让民众有好的体验,政府首先应该向社会开放各类数据。“智慧城市会产生大数据。比如一个8M每秒的摄像头,每小时能产生3.6GB的数据,而很多城市的摄像头多达几十万个。开放这些数据,有利于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和监督政府,进而改善公共服务。”
据了解,一些发达国家在开放数据上已有很好的实践。如美国就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开放门户Data.Gov,按原始数据、地理数据和数据工具三种类型开放政府拥有的公共数据。对于平台上没有的数据,只要公众提出,会有专门人员分析和回复。
政府开放数据给公共服务带来了很大的提升。从Data.Gov公布的数据中可以找出各种关联,比如高中升学率与师资力量的关系、空气质量与工厂数量的关系、肥胖者数量与快餐店多寡的关系等等。美国交通部开放航班飞行数据后,有市民利用这些数据开发了航班延误分析系统,帮助旅客选择正点率高的航班,这推动美国航班延误率从早先的27%下降到近年的20%。
“现在Data.Gov上有近300个程序、插件是民间力量开发的,这说明了开放数据带来的‘众智成城’效应。”邬贺铨表示。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在大数据开放方面,美国已制定完整的数据开放计划,欧盟、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开放计划。我国的进度相对还比较缓慢。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就开放数据达成协议,确定了公司、犯罪与司法、财政与合同等14个重点开放领域。当然,在开放的同时,也要加强信息保护,避免数据被滥用。
专家们指出,政府开放数据是原则,不开放是特例。“信息孤岛”之所以出现,一是管理问题,需要打破政府行政管理的条块分割,二是担心大数据开放带来的数据安全问题。但这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只要在建设智慧城市时重点打造具有安全性的城市级管理平台,即可确保城市的数据安全。
“因为担心安全而牺牲开放,智慧城市就永远只是一个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