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城乡一体化发展障碍破解(3)

城乡统筹规划。城市与农村在我国是分离的,其实两者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有机体,但目前的二元结构,人为割裂了这种综合体的有机联系。虽然我国一直在不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行政上城乡是一体,但我们在规划上往往还是以城市为中心,按照地域规划层次结构,如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农村发展规划等,缺少对城乡统筹及城乡空间结构上的协同规划。加之,在地方利益的驱使下,各地的城市与农村都有自己的规划,彼此之间缺少衔接,空间布局较为混乱。所以,我国应该统筹编制一个区域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将城乡空间布局与产业布局结合起来,改变目前这种自发无序的发展状态,引导产业梯度布局与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形成产业分工合理、城乡发展有序协调的区域一体化经济格局。

城乡生态联保。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及工业化发展,对促进就业、经济增长、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改革开放成果的城乡共享有重要意义。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长期以来我们经历了高能耗、低技术的发展之路,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了今天环境恶化、资源日益枯竭、人口集中等问题,削弱了经济发展的持续力。③生态保护也是一种经济行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须同时进行,两者不可偏废,尤其是当前城市污染日益向农村转移,区域之间的污染转移日益严重,必须加强城乡之间的生态联保,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上应该有长远的、大局的眼光,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同时进行,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尽快完善生态治理的各种协调机制,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聚集与优化。产业聚集强调相关产业尤其是工业产业基于技术、产品、市场等内在要求实施空间上的集合态势,通过产业聚集可以扩大社会协作,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加快技术进步,提供经济社会效益,最终达到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上的统一。产业聚集可以引发城市空间扩张,农村空间缩小,达到两者一体化的效应。在加快产业聚集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特点、文化传统、自然禀赋等条件来确定优势产业,引导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在用地、人口迁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推动改革,促进城镇功能分区发展。同时还需要注重培育市场要素,引导公共资源、生产要素等在城乡之间自由双向流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及产业等均衡分布,最终形成以大城市为主体,中小城市、城镇为辅助的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产业聚集不是简单的集合,而是基于资源、市场、空间等因素的一种市场行为,也是一种产业优化的过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资源消耗型产业。因此,在产业聚集过程是一种产业重新布局优化的过程,要综合考虑本地区城乡发展的特点,不断优化产业组合、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互补,不可盲目转移与集中。

结语

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表明,城乡分立、工农差别是工业化、城镇化的一个必经阶段,但城镇化、工业化的最终结果都走向城乡一体化与均等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的新型城镇化目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给我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动力。城市与农村作为非均衡的地域经济空间,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城乡一体化路径引导,通过科学统筹规划、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市场、经济结构、生态环境、公共事业等方面的一体化;推动户籍改革,使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财产、文化、社会保障、教育、就业与个人发展上的权利,改变现在的二元结构。因此,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本质是上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

(作者为四川文理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李冰:“城乡一体化: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中国的延续”,《人文杂志》,2014年第2期,第48页。

②杨桓:“空间融合:城乡一体化的新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1期,第122页。

③罗云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低碳经济发展运作的法理基础”,《人民论坛》,2014年第5期,第89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