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梦的实现(3)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的持续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紧抓经济建设不放松,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所决定,同时也是由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经济发展可持续才能推进国家的繁荣富强、长久发展,才能保证百姓生活的人寿年丰、安居乐业,而保护生态环境又是经济能够得到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按照系统动力学原理,生态—经济—国家共同形成一个正反馈,或者说是加强型反馈圈。正反馈是一种自我闭合、自我增强的因果关系链。这种反馈使得对环中任何位置任何要素的改变都会导致沿着这个因果链依次传递下去,最终在同一方向上再次改变最初发生变化的因素。显然,在生态—经济—国家这一因果关系链中,如果生态良好,经济就会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了,国家自然也就会安稳恒久。反之,如果生态恶化,经济就会持续中断,经济持续中断了,国家的消亡也便指日可待。可见,生态文明事关国家的持续发展,只有给予良好的生态环境做保障,国家建设才可能获得长久发展,或者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永恒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长久之计,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不二选择。

我们走出系统动力学原理,依然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既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又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可持续利用的环境,政治现代化的指标离不开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文化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生态环境的衬托。虽然我国在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上提升很多,但是我国在科技水平和经济占比上还不占优势,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完成的任务还有很多,而这些任务的圆满完成又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这也充分表明,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既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不偏离轨道,经济建设不走上改旗易帜的不归路,也能保证国家建设的持续存在。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将人、自然和社会统一起来,指出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强调损坏自然就是损坏人类本身,并对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进行过善意的忠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人与自然的中介是劳动实践,人不能一味地宰制自然、利用自然,认为自然只是服务人类目的的原材料和能量之源,只具有工具价值,还要善待自然、尊重自然,看到自然的生态价值,与自然保持亲密的关系。因为人类无可逃避地是以自然为根基的,就像我们无可逃避地终有一死一样。这就有效验证了我们在利用科技之剑征服特定自然物时,必须小心谨慎,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否则就会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与核心。那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平衡经济与生态?只有山清水秀,没有百姓的安居乐业,那是历史的倒退;只有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草长云飞,那是自断后路。所以,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不仅要看到它们二者间存在的矛盾性,还要看到存在的同一性,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并重,不断走向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阳光道路。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深深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然要坚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和诠释。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思想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而且牵动着整个世界的命脉。发展中的中国需要经济拉动发展,经济的可持续需要生态的建设,生态的建设需要生态文明的思想助力。只有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才能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带领全国人民最终走进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作者分别为复旦大学博士后、北京市援疆干部,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后)

【注释】

①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

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65页。

责编 / 王坤娜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文明建设   中国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