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以刚性制度保障作风改进常态化(2)

提高制度设计的实用性以解决“制度适用”的问题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三里不同音。”作风建设制度的设计与适用必须要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因事制宜,要针对各地实际情况来设定。比如作风建设中的“四风”问题,是中央归纳出来的汇总性的结论,“四风”的表现又因各地、各部门干部队伍人员素质、所处工作环境不同而不同,因此,改进作风的规章制度必须“接地气”,要“对症下药”。

但从实际操作来看,脱离本部门实际的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的“假、大、空”方案并不鲜见。有些是照搬照抄、简单移植别人建立起来的制度;有些是单纯从主观愿望和理论原则出发建立起来的制度;有些是充满了八股化、程序化、公式化、僵硬化的“空心菜”制度;有些是与本单位、本部门工作不搭界,不沾边的制度;有些是因领导者的变更而变更的制度。这些制度看起来眼花缭乱,做起来不知所从,既影响了党员干部对作风建设的参与,也使制度的实用性、稳定性大打折扣。只有着眼本单位的实际,有针对性的推陈出新,才能让制度落地生根。

要从群众的强烈要求中推出整改方案。要深入群众当中,广泛听取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评议,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地方改起,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着重从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认真梳理,列出问题清单,使找出来的问题具体化、像自己,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盯紧什么问题,提出具体的“治浮、治假、治横、治庸、治懒、治散、治贪”的整改方案。比如要到群众困难最多的地方、到问题最多的地方、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到工作最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办公、去接访、去调研;切实整治沽名钓誉、欺上瞒下的行为;切实整治摆架子、耍威风,斗狠气,打官腔的行为;切实整治碰到困难就躲、遇到矛盾就推,当“甩手掌柜”的行为;切实整治大手大脚、挥霍公款、炫富摆阔的行为。各级党委要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经常“敲木鱼”、“拉袖子”,对问题严重的党员干部要铁面执纪,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做专项治理,要善始善终,更要善做善成。要深入开展“讲责任、讲奉献、讲纪律”的作风建设主题活动。让党员干部长期侵染在向上、向善的氛围中。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职责,正确对待成绩,正确对待组织,踏踏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为官,通过对身边好人和好事的常态宣传,使见贤思齐蔚然成风。

要以好的用人制度带动好的风气养成。要建立适用于本单位的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让每个要求进步的干部都能“各得其所”,让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干部真正得到重用,并用当其时,使他们的上进心和工作激情不因晋升中的“天花板”现象而长期受挫;要让作风漂浮、哗众取宠的干部无以表功、受到贬责,使那些“坏榜样”的力量无法滋长,失去“得宠”、“吃香”的市场。当干部们有了盼头、有了奔头,自然而然就会多些干的劲头,少些歪的念头,好的风气便会不断生长。

强化监督的严肃性以解决“制度空转”的问题

下发连篇累牍的制度规定、重复一次又一次的禁令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的是强化监督检查,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就好比一把锤子攥在手里,没有打在钉子上,手起锤落,只是虚划了一道线,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从各级党委监督检查的实践中看,“重部署、轻监督”是实际工作中比较常见和多发的问题。有些部门碍于情面不愿监督,总认为监督深了就是没事找事、故意和谁过不去,就是给人家“穿小鞋”、“鸡蛋里挑骨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满足于“应付应付”、“差不多”、“过得去”。有的认为“虚监”、“假监”既不是失职也不是渎职,“谁犯事谁挨板子”,跟监督没太大关系。从群众监督来看,其过程、环节、程序、机制都存在紊乱无序的问题,群众监督手段单一、渠道狭窄、方法途径缺乏创新,没有形成一个简洁便利、安全高效的群众参与机制。以这样的方式来监督,必然使监督流于形式。监督不力正是导致地域性、系统性、行业性不正之风的重要原因。要减少违反制度行为发生的几率,必须加大盯控力度。

要建立监督的长效机制。找准重点人物开展监督,对领导干部和掌有实权的干部进行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经济责任审计等监督,并把它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社交圈”、“生活圈”的监督,到群众中明察暗访,获取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真实情况,让监督无孔不入;找准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开展监督。比如对三公经费支出、跑官要官、吃拿卡要、“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各种庆典活动会议、接受会员卡、商业预付卡等问题的监督,对改进文风会风、修建政府楼堂馆所、公款吃喝、奢侈浪费情况的监督;对基层干部欺压群众、刁难群众、执法中滥用职权、办事不公、假公济私、“做和尚撞钟”习惯庸懒散行为的监督等等。使他们不敢滥用权力、不敢把纳税人的钱随意“当纸花”,不敢阳奉阴违、不敢拿自己的“乌纱帽“开玩笑。要一个点一个点地推进,从细节入手,要一个标一个标的治理,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久久即可见功力。

要激发群众监督作风顽症的热情。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利用行风政风热线、举报电话、举报网址,举报信箱等技术手段,开辟“电子民主”的新渠道,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作风建设中的作用;通过设立奖励基金,鼓励群众监督举报,奖励一定要及时兑现不可拖延。对在举报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举报人要进行保护,本着慎重的原则,从奖励的时间到奖励地点的选择,再到奖励方式的确定,都要尊重举报人的意愿,采取保密形式。对因在举报中遭到报复、迫害的群众实行经济补偿,以便维护群众的特殊利益。通过对实名举报者进行奖励,推动建立反“四风”的长效机制;应在城市中心区设立户外“建议亭”,降低群众参与作风建设的成本,减少中间“梗阻”;各部门要及时将群众的反映进行收集、分析、研判和处置,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加大对好典型的宣传力度,及时传播改进作风“好声音”,及时曝光不良行为,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让歪风邪气无处藏身。只有让“记录仪”无处不在,让“紧箍咒”越念越紧,才能把群众的参与变成一种专业化、长效化的方式。

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以解决“制度失软”问题

一个制度或机制的生命力就在于执行,如果不严格执行,再好的制度都会流于形式、失去权威性。习近平指出,以前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一些规定变成了‘稻草人’,摆在那里没有用”,“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各种行为”。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刚性   常态   作风   保障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