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对话葛兆光教授:思想史与每个人都相关(4)

核心提示: 潜心于历史研究,又不忘情于社会,皆因这位历史学家“特别关心的是,真正传递到公众那里、影响和指导生活世界的历史思想”。

在加速度的心理紧张下,能沉下心来看点历史的人并不多

解放周末:您曾说“像我这个年龄的人,不忘情于社会是很自然的。”这种不忘情社会,体现在您的学术里有着现实关怀和人间情怀。

葛兆光: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怎么样,但像我这个年龄,60多岁的人,曾经被我们生活的历史和时代,刺激出一种超出自身的理想主义,容易关心国家大事。当然,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关心社会政治和国际大事。

也许,因为我们的一生是跟中国变动的大历史连在一起的,所以,无论你是学什么专业的,始终会关怀国家和社会,而且这种关怀会有意无意地渗透到你的学术研究中去,可能,这是中国历史学家的一个特色。有时候,我和国际上一些同行、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也觉得诧异,会觉得你们中国学者的现实关怀怎么那么重?

这也许影响到学术研究的纯粹性,但是反过来看,我也觉得,尽管我们说,海外的历史学家专业性很强,但最好的一批学者,其实也都是有现实关怀的。当然前提是,虽然对政治、社会和世界有关怀,但研究的时候必须要守住学术的边界。

解放周末:历史学家的学术边界是什么?

葛兆光:学者的言论要有坚实的根据,发言要以你的专业研究作为支撑。尤其是历史学家,讲的东西得有依据,如果没有依据的话,那和侃大山也没什么区别。

解放周末:历史课题也需关注社会内容,因为历史是一种有责任的公共研究。

葛兆光:如果一个历史课题跟时代无关,并不是不可以做,也应当有人做,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但是在历史领域,可能它就很难有辐射力和影响力。我觉得好的历史课题,它应该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是一个严肃的、有资料的、有意义的历史话题;第二,跟我们所处的现实有一定关联;第三,跟国际学术界关心的前沿话题有关联,这是我们始终要注意的三个维度。一个课题要是能同时满足这三点,就会特别有意义; 否则的话,如果只是单纯处理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跟照着别人设计的图纸做一个螺丝钉没什么区别。

解放周末:在如今这个步履匆匆的时代,变化迅速、人心浮躁,人们是不是更需要来自历史的智慧?

葛兆光:我们都知道应该回头看。但从晚清到现在,中国人似乎有种加速度的心理紧张。在这样的心态下,能沉下心来看点历史的人也就不是那么多了。

我是做思想史的,我特别关心的是,真正传递到公众那里、影响和指导生活世界的历史思想。因为思想史与每个人都相关。

(实习生李思琪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思想史   葛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