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对话葛兆光教授:思想史与每个人都相关(2)

核心提示: 潜心于历史研究,又不忘情于社会,皆因这位历史学家“特别关心的是,真正传递到公众那里、影响和指导生活世界的历史思想”。

不要在通往世界的路上垒起一堵墙

解放周末:确认什么才是“中国的”文化,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尤为重要。面对世界、面对他者的眼光,中国该如何呈现自己?

葛兆光:人文学科的意义何在?我们过去忽略了一点,就是研究文史哲的人们,应当自觉意识到自己始终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搞清历史根源,重建文化认同。在全球化时代,你的身份如何确定,你是哪一群人中间的一个,哪一个传统里面的一个,哪一个历史里面的一个,这是与文化认同相关的。

现在,有些人了解了一部分历史,就觉得自己把握了历史,甚至觉得自己掌握了全部文化钥匙;有些人并不真的了解历史和文化,凭着感觉,抢抓话题,搞一些所谓传统的象征和概念,再把这些象征和概念放到无限大,觉得这是中国特色。其实,在现代你面对世界,无论是中国象征,还是中国元素,真正重要的,是其要有“现代性的改造”和“创造性的诠释”,没有现代的改造和创造的诠释,表面上是“中国”,实际上恰恰可能让“中国”垒起一道与世界之间的墙。

解放周末:精神的“中国”,才是真正的中国。

葛兆光:我以前说过,我一直比较担忧的是,当中国文化成为“元素”、当中国风格只剩下“调料”,人们都注意碎片化、符号化包装起来的东西,而没有现代精神贯穿和支持,这只能让人“买椟还珠”。

解放周末:当您选择“想象”这个词,来代表他者视野下的观察与记录时,是不是暗示着某种主观性?

葛兆光:马克思好像说过,歪曲的理解形式是理解的普遍形式,当然这个“歪曲”是打引号的。任何人看一个东西,都摆脱不了自己的位置、角度和立场。比如,朝鲜燕行使者对于大清帝国的观察和记录中,会有他们自己的立场,有他们自己的历史记忆,也免不了有一些想象。恰恰是这些想象,呈现了他们的立场和观念,反而很重要。

人文和科学不一样,科学是很准确的,而人文必然是有立场的,掺杂着主观色彩。从历史的角度讲,我们要尽可能地去接近客观、接近真实,但也不要特别害怕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你有你的立场角度,我也有我的立场角度,这样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多角度的东西。

比如,在清朝史中,朝鲜使者看不惯中国很多事情:出殡的仪式,死了人还吹吹打打;男的和女的坐在同一辆马车上;当大官的还去隆福寺市场做生意倒买倒卖,这都不像话嘛。但在我看来,你换一个角度,也许这些都是进步,死了人吹吹打打是为了转化悲伤;男女界限不那么严是一种开放;做做生意也没什么不好,说明传统的“士农工商”也开始变化。我们并不是接受他们的判断,我们接受的是他们对我们的认识。这种认识合乎事实,当然也有偏见和立场在里面。而我们最需要想的是,为什么他们有这些“偏见”和“立场”?

解放周末:反过来,对我们自身而言,面对异质文明时我们也需要一种世界眼光。

葛兆光:当然要有世界的眼光,这看起来是比较讨巧的说法,但实际上必须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做中国学问,你完全不看外面的东西,不看外国对中国的研究,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你是“身在此山中”。但是,你如果只在外面看,里面的风景怎样你同样也看不到。所以,你要把内和外结合起来,既有中国立场,又有世界眼光,再说一遍,不要在通往世界的路上垒起一堵墙。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思想史   葛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