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真正做到精准传播,必须有扎实的国别研究、受众研究作为支撑。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是否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胡正荣:你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要做好国际传播,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到“知己知彼”。而“知彼”方面的不足正是我国国际传播理论研究的重大短板。毫无疑问,中国的国际传播跟西方的国际传播有很大不同,背后的价值观、工作机制、到达的目标受众等都不一样,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十分必要。但是,现在学界的不少研究还漂浮在表面,大多在笼而统之地谈国际传播、国家形象建构,缺乏基础研究作为支撑。对美国东部怎么传播?对美国西部怎么传播?美国纽约的受众与华盛顿的受众有什么区别?对北部非洲、东部非洲的传播策略又应该有何不同?这些基础工作很少有人做,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毛莉
【声音】
姜飞
国内有关跨国媒体的研究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从研究视角来说,需摆脱单纯的历史学观照和经济学、政治学思考,要将文化和文明传播视角引入跨国媒体研究;有关跨国传媒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对策研究,需以历史和长远的眼光,来思考跨国媒体在人类文化传播和文明传承中的独特角色和贡献,进而思考中国如何调整媒体发展整体战略的问题。
第二,跨国传媒研究需摆脱印象式评述,要下功夫获得第一手资料,切实把握从具体传媒管理运作,到新闻编辑理念等操作层面的现实。要考察跨国媒体在国际范围内的生存状态、对国内相关领域的冲击,建立长期、系统的观察和研究机制。
第三,需将跨文化传播理论和实践引入对跨国媒体的考察,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跨国媒体的文化功能,更有效地推进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
第四,将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整体,以中华文明的延续、接受、传播为主题的“国际(地区)跨文化传播”研究尚需加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播学研究室主任
赵月枝
这是一个全球传播研究从理论到方法“向东看、往南走”和超越以美国为轮辐的中心辐射研究模式的时代。这是“全球传播”瓦解的时刻,这是重新思考全球传播的时刻。
——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毛莉/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