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精准传播是提升国际传播效果的关键

——访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

在西方媒体主导、掌控国际舆论的不利环境中,我们的话语权十分有限,一定要主动出击、敢于发声、正面宣示,逐步影响国际舆论。

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当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被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传播主体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抢点布阵,我国国际传播战略的全球化布局不断完善,国际传播能力日益提升。然而,国际传播“西强中弱”的不平衡格局依然存在,在国际舆论场上,针对中国的不实、不利论调仍大有市场。在新媒体推动下的世界传媒格局大变革中,如何提高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就此话题,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近日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专访。

舆论主动权绝不能拱手相让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主编的《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中给出了这样的数据:西方50家媒体跨国公司占据了世界95%的传媒市场。在力量分布如此不均的情况下,我们改变当前国际舆论格局的空间有多大?

胡正荣:要改变当前不合理的国际舆论格局绝非一朝一夕的易事,但也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和空间。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有了显著提升。这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落地率等经济性指标上,还体现为传播观念的现代化,特别是议题设置能力的增强。过去在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大肆炒作、反复炒作的问题上,我国媒体要么集体失语,要么被动应付、仓促辩驳,把舆论主动权拱手于人。可喜的是,这种情况正在逐步改变。

针对安倍参拜靖国神社,我们果断迅速展开的国际舆论攻势就是一个成功案例。今年年初,我国几十位驻外大使在海外主流媒体密集撰文或接受采访,抨击安倍参拜靖国神社、无视历史的行径,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际舆论战,日方只能仓促应对。在西方媒体主导、掌控国际舆论的不利环境中,我们的话语权十分有限,一定要主动出击、敢于发声、正面宣示,逐步影响国际舆论。

构建多元化国际传播主体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这对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实事求是地说,我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与我国政治、经济大国的国际地位目前还不相匹配。您认为,我们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胡正荣: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对国际传播的效果有一个理性预期。我在一些非洲国家调研时发现,我们的一些中央级媒体在非洲的投入力度很大,也取得了不错成绩;但不得不承认,当地精英圈更易于接纳英国BBC,对中国媒体的认同度不算太高。这背后当然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地精英圈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包括个人教育、生活方式等完全是英国式的。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很难消弭,我们只能在差异性基础上因势利导地提高中国国际传播的效果。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