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规划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首都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将持续加大。稍有不慎,经济社会与自然基础之间匹配和适应的关系就会趋于恶化,使区域内水土安全、资源保障、生态和环境等面临危机。新型首都经济圈的发展,不仅要破解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也要破解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要重视自然条件的约束,不应超过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人口无序过快增长,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损害严重。近几年华北地区持续严重雾霾就是最鲜明的例证。环京津北部从环境上讲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如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城市功能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统筹解决。
习近平同志从调整产业对接协作、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快推进统一市场等方面综合阐释了这个问题:
一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习近平同志主要是从北京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和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上讲的。他指出,北京要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的选择,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模式。对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他指出,北京集中资源将创新做大做强,创新成果到天津、河北实现孵化和转化。
二是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他指出,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突出城市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色,围绕首都形成核心区功能优化、辐射区协同发展、梯度层次合理的大首都城市群体系。他强调,发展城市群,不能只考虑居住空间,还要考虑就业容量、配套设施、服务功能、资源环境等。培养一些就业岗位充裕的副中心城市或中小城市,这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三是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习近平同志在论述北京问题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上都以地下水为例强调生态空间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调整个华北地区的水源涵养都应该搞起来。他还就大气污染治理与城市贫困问题具体指出,要控制区域内燃煤量、用清洁能源替换不可再生能源。要同时解决京津周边贫困问题。
四是推进统一市场。同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京津冀统一要素市场建设滞后,市场化水平较低,这是制约协同发展的重要方面。统一市场建设不完善意味着重复使用资源,而资源是有限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冲突。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市场壁垒,探索建立区域统一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权交易、技术研发、创业就业政策,完善共建共享、协作配套、统筹互助机制,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责任担当激励京津冀协同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大都市群的形成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京津冀城市群是近现代开始形成,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笔财富。从国际竞争角度看,一个国家直接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区域实际上是大城市、大城市圈、大城市群。比如美国五大湖地区城市群、西欧城市群、日本东京湾城市群和韩国首尔城市群。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北京的发展需要因“势”而动:一是首都发展形成强大聚集、辐射功能;二是首都发展需要产业梯度转移;三是首都发展需要产业集聚;四是首都发展需要区域联动;五是首都可持续发展需要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的优化。这不仅有利于北京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奠定北京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全面准确领会区域协同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习近平同志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首都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注入了强大动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应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资源能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客观地融入到区域发展大系统中。北京的发展离不开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作为北京的理论工作者和研究者,应该自觉按照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跳出北京看北京,着力推动京津冀三地经济继续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走下去,努力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机制为抓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着力打造现代化的新型首都经济圈。
(作者:北京市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北京市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