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题听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他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首都经济圈”的规划将以京津冀3省市跨行政区域资源整合和功能协作为抓手,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增长极,使之成为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形成可持续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和示范区域。
顶层设计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相加超过1亿,土地面积共计21.6万平方公里。世界银行根据2010年全球区域发展数据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即首都经济圈)已跻身全球第九大城市群。习近平同志指出:“京津冀同属京畿重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一般认为,区域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进行必要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区域规划的价值取决于规划研制的合理性和可操作程度,是科学决策水平与政府执政能力的综合反映。京津冀区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都市经济区、国家开展区域规划的重要区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支撑区域。规划和建设好首都经济圈,是体现全面深化改革基本目标的题中之义,对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使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生态与环境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区域规划也从注重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逐渐向由人类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方向转变,即转移到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过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形成的空间结构方面。随着规划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京津冀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将融为一体。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途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2005年以来,以国家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编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为标志,京津冀区域发展与合作步入快车道。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京津冀区域合作,认真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目前,由于京津冀三地功能布局没能进行明晰合理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廊道保护缺乏有机衔接,市场化对接尚未形成有效机制,区域整体优势和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光靠来回走动、签协议、搞活动,这样浅层次的合作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必须用顶层设计指导、引领、推动区域合作发展。
对此,习近平同志要求,中央有关部门要会同三地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此外,这个规划一定要有前瞻性,一旦明确就要长期遵循、坚决贯彻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