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四个重点(2)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之五十四

产业对接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

首都经济圈在经济发展中始终有着很高的依存度和关联度。近年来,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联系松散,产业分工不合理,内部大型基础设施共享率低。习近平同志指出,从北京、天津、河北现有经济结构看,如果各自封闭调整只会是小循环,加重分布不均衡问题,但若能搞好大挪移,做到互通有无、有效互补,对三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质是产业部门的成长和产业发展的推进过程。首都经济圈地区由于行政区划意识强,区域内国有经济比重大、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等多方面的原因,跨行政区进行产业结构大调整和资源整合的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各种因素,北京和天津作为首都经济圈两个特大型中心城市,在财政、投资、金融体制等方面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阻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主导产业趋同现象。京津两地已经形成了包括传统基础工业、高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在内的自成一体的工业体系。北京虽然已经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但新兴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地方财政和就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还比较强。天津同北京及河北城市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经济总量上,但产业结构雷同现象却比较突出,导致资源难以在区域范围内合理流动,难以形成层次分明的产业聚集,形成聚集效应。

此外,首都经济圈区域内合作以物资协作和浅层次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产业合作甚少,导致三地经济增长相关性不高。第一产业内部,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有了一定发展,但也仅仅是围绕着京津两大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而动。北京、天津的第三产业多是为当地服务,基本停留在地方层面,对河北产生影响的主要是第二产业。因此,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

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互相保密、恶性竞争没有必要,同构性、同质化发展不行,能差别化就差别化。要在更高层面整合京津冀产业发展,合理安排三地产业分工特别是制造业分工,着力理顺京津冀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京津冀   习近平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