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让“开学经济” 变成“经济开学”(3)

放下虚荣 理性消费

■徐剑锋

“开学经济”年年有,而且是“蛋糕”越做越大、花费越来越高。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再加上现今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新学期要有新气象”等口号作祟下,为孩子学习做好后勤保障、配备精良装备,也就毫不含糊了——毕竟“再苦不能苦孩子”。尤其是对高中、大学新生而言,新手机、新衣服甚至新电脑等“新式装备”,更是寄托着种种祝愿,成为开学报到的“必备”。而商家则瞄准这一“经济增长点”,费尽心思、不遗余力地推出各种各样的新学期促销活动,在家长们受从众盲目攀比心理的驱使下,一次性的开学消费怎能没有广阔的市场?

然而,透过这份热闹,我们不难发现“开学经济”最终带给学生和家长的,不仅仅是一份“血拼”后的沉重额外负担,更有一种无奈的浪费。就学生而言,“高大上”的开学用品,往往会成为他们在校园内攀比成风的“道具”,丢掉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不说,也会让校园里的“阶层分化”愈演愈烈。更何况,“花里胡哨”的学习用品还会转移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对家长来讲,为了不让孩子“没面子”,硬着头皮购买价格不菲的开学用品,加重的是经济负担,而且还容易把孩子往错误的消费观念上引导……由此看来,真不知是“开学”把“经济”侮辱了,还是“经济”把“开学”糟践了!

“开学经济”到底经济了谁,相信每个商家都心知肚明,只是咱学生和家长遭了罪。众所周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全民厉行节约的大背景下,“开学季”也应刮刮“节俭风”,既要理性消费,量力而行,让“开学经济”变成“经济开学”;也应将节俭教育纳入“开学第一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放下虚荣,反对浪费,让勤俭节约的风气吹淡“开学经济”的热度。

家长不要为“开学经济”竞折腰

■ 作之

面对年年上演的“开学经济”,许多商家看准了家长的钱包,借此良机赚得盆满钵满;学生也会向家长索要“高科技”的商品,为学业进步做好充足准备。但是正常的消费行为逐渐引发了奢靡消费、盲目攀比等不良现象。作为商家眼中的消费者、孩子眼里的守护神,家长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家长坚决对奢侈消费现象说不,为孩子和社会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上学,是为了学习新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学好本领服务于社会,丰盈自己的人生。我们把孩子装备得如此“精良”,无非是满足了孩子的虚荣心。要知道,不是所有大学生都有幸得到如此豪华奢侈的装备,大多数学生,所拥有的是学习和生活上的必需品,纯粹的“简装”,有的学生,连学费都由政府和社会上爱心人士所支持,有的是东拼西凑,有的是助学贷款。很多学生是在边学习边在积攒来年的学费,我们的孩子为何就不能向这些学生学点什么?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又缺乏什么?

家长应该承担起监护人责任,正确引导孩子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如果以过度消费方式宠爱和将就孩子,可能会让他们染上大手大脚花钱的恶习,喜新厌旧、滋生攀比心理,影响其成长。

家长不要一味满足孩子的非理性消费要求,我建议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够用”原则。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对于绝大多数在校生而言,价值几千元的常规配置电脑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使用需要,如果过分追求“高配”,花费上万元,就属于奢侈浪费;二是“可承担”原则。如果家庭经济宽裕,购买较为高档的商品属于个人选择,但如果家境一般,还要追求“高大上”,甚至超出了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就属于“糊涂”,家长也不能“打肿脸充胖子”。三是“必需”原则。有的学生可能提出一些与学习完全无关的消费需求,比如购买锦衣华服、享受山珍海味等,家长万不可予以纵容,否则会助长他们非理性的消费观。

总之,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呼吁家长带头为“开学经济”降温,也期待家长做好表率,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重拾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经济   开学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