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关于学术态度
即然周教授认为笔者对待学术的态度有问题,笔者就在此再多说几句:
前面已述周教授是土地研究领域的老将,笔者只是一个新兵,因此,周教授耳提面命,本人不胜荣幸。不过,周教授在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真理在握的姿态,多少有点缺少前辈的风度。
我知道周教授年轻时是常下去调研的,并因此对中国农村改革做出了贡献,其中包括设计的贵州湄潭“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制度,目前已上升为国策。不过,从周教授讲“给农民更高的土地权利,其结果可能恰恰会损害农民的利益”是“一条经典的奇谈怪论”来看,周教授已经很多年没有到全国农村做深入调查了。周教授调研的时间总是有的,只是周教授是名人,给重庆市委书记市长写建议,是成都市委书记市长座上宾,想来周教授的调研,很难真正走进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满足于现象的收集,这样的调研,恰恰是周教授所反对的走马观花吧?
最近十年,笔者累计驻村调研时间超过 1000 个工作日,几乎在全国所有省市农村进行过调研,对农村情况和农民生活还是有一些了解的。最近的几年,中国农村是正在发生巨变,不常到农村调研,我们很难理解农村的状况。同时,农村巨变也给学者提供了研究机会,笔者及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平均每年在全国驻村调研时间超过 4000 个工作日,因为我们希望能够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笔者在《地权的逻辑》一书中,已有对当前中国农村巨变的描述,其中尤其对当前中国农村的分化,农民利益的多元化等等都有初步分析,笔者认为,现在很难再用一个笼统的农民、农村或农民土地来抽象讨论农民的权利问题包括地权问题,而必须具体地有针对性地讨论哪一部分农村的哪一部分农民的哪一部分土地权利(有点绕口,抱歉)。
但周教授坐在北京,站在半空,是不用读本人全书的。看周教授在文章中的口气:
去年秋天的一次调查中,当地朋友提及一本专门批判成都模式的书,……同学从网上购得的……,看书名是《地权的逻辑》……似乎没有专批成都呀?翻开目录,在第三章的名下,才看到‘成都模式批判’几个大字。 那就读一读吧。
接着读下去,是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对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成都市来说,以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为核心,以扩大市场化程度为手段的城乡一体化改革,也许有成功的可能性,但对全国农村并不具有借鉴意义。成都实验应该立足成都特点,不需要考虑全国的情况。我甚至认为,成都实验明显存在乌托邦情绪,实验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第 266页)
不知道其他读者怎样看, 我觉得这段引文的文理不通:第一句说成都实验可能成功,但对全国意义不大;第二句说成都无须考虑全国情况;第三句又说成都改革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作者到底要说什么呢?
不去管他吧。 现在有的学术著作,也许就不是让读者能够读明白的。于是转到另一项查询,这长达 54页、对成都改革试验充满批判性结论和断语的批判章节,究竟是根据什么写出来的?
翻来翻去, ……反正翻遍本章,作者对成都模式的全部批判,居然就没有一个论据来自他自己的第一手调查,参观甚至走马观花!
他是在写成都游记吗? ……
马马虎虎的游记,不要说文理不通,即使文采飞扬,怕也与科学无缘,……观点不同还在其次,主要是对方法论上不可容忍的倾向,表示一点寸步不让。
一边读,一边不免好奇。怎么连基本情况还没有搞清楚,贺教授的是非判断就劈头盖脑落成白字黑字了?他到底受的是哪一门的训练,可以如此毫无心理障碍地在单薄得不能再单薄的事实的地基上,迅速盖出这么一座挂满批判幔帐、极其唬人的“大楼”?
耐心翻找, ……。
读来读去,我终于明白这差不多是一套让世界死寂过去的“逻辑”。
很荣幸,在贺批成都的第六章,第一个列出来痛加批判的靶子,就是区区在下写过的一句话。……
不过倒是好批呀? 在下的这句话,是一点也不难批的。你只需找出一个实例,……可除了用他那著名的“死寂逻辑”推断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贺教授压根就拿不出哪怕一个实例来举证,……可惜,一概没有。
天底下真有这么一套“地权逻辑”吗?
(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从以上所引,周教授给了我很多顶帽子,要之有:文理不通,学术态度不端,方法不对,学术训练不足。周教授将笔者的书翻了一翻,再翻来翻去,就找到了这么多帽子,当然,半空中的周教授是用不着花时间来心平气和地读我的书的,也是不用和笔者就具体问题和观点进行讨论的,他只需要从态度和方法上把我批倒,且只需要安上几顶大帽子将我标记为一个不学无术的学术混混就可以了。
他还写道:
在本书封底,赫然印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多次参加中央一号文件起草工作”的张路雄先生为本书写下的推荐语:“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深厚的对农村、农民的了解,掌握大量实际情况,因此可以具体分析农民中的那部分(拟应为‘哪部分’——周注)人对各种政策的不同态度,以及各种政策在农村引起的具体变化与效果。” 认识张路雄多年,有不同意见也算老朋友了。我倒想问问路雄兄,大笔一挥写下广告词之际,读过这本书没有啊?
推荐本书的张路雄先生也是周其仁教授的老朋友了,他质问张路雄为什么不读这本书却写广告词。遗憾地告诉周其仁教授,张路雄先生的学风比周教授严谨多了。周教授对本书只是翻了翻就写出近 8000 字的大字报,张路雄先生不仅仔细阅读了本书,而且在本书打印稿上做满了记号。张路雄先生显然很认同本人的观点,他在自己新著《耕者有其田》后记专门提到“我觉得贺雪峰教授及其学生对中国农村的深入调查和准确理解,是我在农业经济学界中少见的”。周教授若能有一点张路雄先生的学风就好了。
以前一直以为周教授是假不懂土地问题,现在看来,也许是周教授真不懂中国农村土地问题?
2012 年 3 月 21 日
参考文献:
贺雪峰:地权的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张路雄:耕者有其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
周其仁:给农民更多的土地权利,真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吗?经济观察报, 2011年 7月 22日
刘守英:“贵州‘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 24年效果调查”,改革内参, 2012年第 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