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草根社群如何成为社区治理要素(3)

从“几个人”变为“一群人”

居委会“自治家园理事会”的实证实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形成了居民区治理功能转型和机制创新的积极效果。

首先,通过“自治家园理事会”实现了增量嵌入式的改造转型,形成了社区共同体治理格局。草根社群的自治资源成为社区治理的组织要素,体现了组织的要素增量,培育了社区主体。党支部、居委会从原先的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改变了原有居委会人员单位化、行政化的工作方式,注重提升发挥领导能力、整合能力与协调能力,实现了组织的减负增能。

其次,居民群众自治参与的主体性明显增强,党支部、居委会的治理能力显著提高。从居民群众自治参与角度看,一是社区居民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追求”,主动分析各类社区中发生的问题,讨论提出方案。二是社区团队从“自娱性”变为“公益性”。社区团队正在超越自娱自乐状态,组织群众以自治方式解决道路整治、垃圾房改造、小区停车收费难和小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公共管理事务。从党支部、居委会的治理能力方面考察,一是从“几个人”变为“一群人”。居委会工作不再是专职人员的事务,居民群众提出的公共议题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参与公共服务和管理的积极分子也越来越多。二是居委会从“工作场所”变为“自治空间”。以前居委会书记主任开会只有四五位专职人员参与,现在吸纳自治家园理事会等二十多位群团负责人参加,居民从“局外人”批评变为“当事人”议事。三是居民区书记主任从“事务官”变为“引领者”,成为基层自治的方向引导者、能力建设者和组织领导者。

再次,为居民区党组织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找到了有效的组织化载体和制度化路径,形成了基层党组织丰富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社会化机制。具体来看,围绕居委会自治特性的组织方式和成员构成,提出传统型、完善型和创新型三种治理模式方案。

完善型居委会组织治理模式。重点是解决参与机制问题。在现有居委会组织和成员构成不变的情况下,注重提升社群的组织化程度和丰富自治参与机制。主要工作有培育邻里熟人关系,培育扩大文体团队成员规模和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发展社区各类党员群体的组织化水平与参与性机制,使居委会组织的治理基础具有更加广泛的资源和队伍。

整合型居委会组织治理模式。重点是解决组织方式问题。在现有居委会组织和成员构成不变的情况下,注重拓展自治参与的实现方式和社区治理的功能性载体。目前居民区治理面临的深层次核心问题是,已经形成的居民自发性参与资源难以成为治理的组织要素,而构建完善“自治家园理事会”这样的组织平台,可以吸纳党员队伍、文体团队、楼组长、居民和业主代表等各类参与资源转化为治理的组织要素,承担自治功能,使社会资源进入党支部、居委会的自治权力结构和组织体系。

创新型居委会组织治理模式。重点是解决自治体制问题。需要大胆改革居委会的组织方式和成员构成,回归与实现居委会作为自治组织的本质属性。基层社区领域最基本的功能是“群众自治”,居委会作为代表性权力组织是它的主体结构和组织形态,有条件的居委会应该改变目前由行政化的全职人员作为社区自治领域的主体结构和基本队伍的错位状况,形成以居民代表性成员为主体的居委会组织方式,切实地使广大居民群众成为社区自治领域的主体性力量、社会性资源和组织化要素。

“居委会自治家园”的实践探索,为上海基层社会发展和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当然,其中也存在诸多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如未来是否应更加重视创新基层社会结构功能和机制的“社区治理方式”等。有效拓展与强化居委会组织的自治资源和群众基础,形成居民区社区治理的新型体制结构,应当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这种探索也将有助于上海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与任务,进而为实现国家战略和改革开放排头兵作出重要贡献。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草根   社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