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草根社群如何成为社区治理要素(2)

“自治家园理事会”的尝试

上海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根本目标和战略取向,是提升和确立创新上海基层社区治理的新理念新目标。这就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积极探索完善以居民群众为主体的社区自治体制,形成以居民区公共事务为主体的各类功能拓展与完善,形成以参与性、协商性为基础的社区自治机制。“自治家园”项目针对上海社区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瓶颈问题开展尝试:

1、探索如何解决居委会组织存在的动员吸纳群众参与不足的问题。

居委会组织三类结构模式比较分析:(详见图1)

草根社群如何成为社区治理要素

左为传统居委会结构,5—7名专职人员分别负责治保、调解、计生、文教等“条线”工作。居委会干部解决困难问题主要依赖“政策性资源”,忽略了开发运作社区共同体的“社会资本”。

中为“自治家园”一期项目模式,发掘梳理出爱心互助会、戴老师议事厅等社群组织。在互助性的邻里交流活动、趣缘性的团队互动关系、社群性的协同治理行动等活动中,体现出丰富多样的“自治资源”,但这些资源没有成为居委会的组织要素,“居委会组织”与“草根自发性社群”呈现双层二元结构的脱节格局。

右为“自治家园”二期项目模式。组织创新的重点,是将原有事务性条线工作委员会改造转型为“自治家园理事会”,使居委会既承接自上而下的“行政化”条线任务,又成为自下而上的居民参与自治的功能性平台。

2、探索如何解决党支部、居委会组织领导居民自治的实现方式问题。

“自治家园理事会”及若干委员会结构:(详见图2、3)

“自治家园理事会”结构:

草根社群如何成为社区治理要素

“守望家园平安委员会”结构:

草根社群如何成为社区治理要素

这个实验项目在居委会结构转型方面的重点突破,是改造原先行政化“条线”工作委员会,围绕居民群众社区生活的功能内容,开辟出自下而上走入居委会组织自治参与的八条通道或“八扇门”。通过“自治家园理事会”的若干功能性参与委员会,联接、吸纳群众活动团队、居民代表、楼组长等自主性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主任、副主任(掌门人)由声望高的群众领头人担任,一批热心群众骨干义务担当委员,这一扇一扇的“门”成为自下而上的居民参与自治的路径载体。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草根   社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