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
吴敬琏认为,中国真正走出危机的出路在于改革,只有坚持改革才能消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性障碍,建立一个能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环境和体制。自2007年以来,改革实际上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困难。“从1995年就开始说要转型,但一直转不过来。为什么?归根到底就一个原因——体制性障碍,政府仍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性作用。”二是腐败日益严重。腐败的实质是“权力寻租”,根源在于“不受约束的权力”,治本之策是“全面深化改革,使权力不能任意插手资源配置,同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把权力真正关进笼子里”。吴敬琏坦言:“说到底,从体制上根治腐败,一要靠市场化,二要靠法治。”
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位。一些经济学家开始预言十年后中国将超过美国。吴敬琏则提醒人们,在表面繁荣之下各种社会矛盾也在积累。吴敬琏认为,目前有“两种可能的前途严峻地摆在我们前面:一条是沿着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前行,限制行政权力,走向法治的市场经济;另一条是沿着强化政府作用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前行,走向权贵资本主义的歧途”。
在各种文章和演讲中,吴敬琏多次公开阐述自己的观点,一如既往地呼吁加速和深化改革,纾缓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他也呼吁人们保持理性,“在这种社会矛盾凸显、不同政治诉求之间争辩趋于激化的时刻,如何防止各种极端派的思潮撕裂社会,就成为关系民族命运的大问题”。
2012年9月,他在《财经》杂志发出“重启改革议程”的呼吁,网络上近万条跟帖中90%都是赞成者。现实的教育让人们开始理性起来,这让吴敬琏感到欣慰。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国进入了新一轮政治周期。在吴敬琏看来,党的十八大重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把深化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列入执政党的议事日程上来。这是对“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的明确回答。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细心的人们经过对比会发现,这一《决定》吸收了吴敬琏的许多改革设想和建议。不过,吴敬琏从无一字谈及个人的建言之功,而是呼吁人们正视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阻力和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