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吴敬琏:改革的守望者

他是一位有着深刻忧患意识、睿智和良知兼备的学者,一位把老百姓的疾苦视为自己疾苦的经济学家。作为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参与者,他几乎参与了1978年后所有重要的经济改革论战。凭着对市场经济进程的前瞻性思考及深刻的影响力,他成为转型时期中国极负盛名的经济思想家。

1930年1月24日,吴敬琏出生于南京市一个有着几代民族资本家传统的家庭,但与父辈不同的是,吴敬琏没有走向实业救国之路,而是踏入了经济学研究的大门。2005年3月24日,有着“中国经济学诺贝尔奖”之称的首届“中国经济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吴敬琏因在理论经济学、决策咨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等多个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成为4位获奖者之一。这可以看作是对吴敬琏倾注半生心血倡导和实践的市场经济理论的一种肯定。

2008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结束了15年政协委员任期的吴敬琏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今后将淡出媒体视野,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上来。

“进亦忧,退亦忧”,沉重的使命感使这位老人不能放松……日前,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举办了吴敬琏《直面大转型时代》新书发布会。该书收录了吴敬琏自2007年至2013年间的50篇文章,分为“让历史照亮未来的道路”“中国经济面临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 “呼吁重启改革”“如何重启改革”“知识分子的责任、追求与情怀”5个部分。吴敬琏在该书中以其独立的思考、敢于直言的知识分子的气质和务实深邃的经济思想,为改革史的梳理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吴市场”——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向市场经济发展

在中国,吴敬琏有一个响亮的绰号——“吴市场”。的确,吴敬琏是中国市场经济的积极倡导者和鼓吹者。

上世纪90年代初,决定中国经济方向的“计划派”和“市场派”展开了一场论战,吴敬琏不但捍卫了“商品经济”,还进一步提出“市场经济”这个新名词,从此“吴市场”的绰号不胫而走,但这在当时并非美称。吴敬琏后来解释说,这是改革的反对者给他戴的一顶帽子,意在讥讽他在中国“贩卖”市场经济。

吴敬琏的市场经济思想早在中国实行严密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就有所萌芽。从1979年开始,吴敬琏把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比较研究方面,在此基础上开辟了比较经济体制研究的新领域。

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围绕着改革的目标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的问题,中国思想理论界一直在进行激烈的争论。吴敬琏始终鲜明地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主张。1984年7月,他参加了由马洪牵头撰写的《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再思考》意见书的写作。这份意见书为商品经济“翻案”成功,给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铺平了道路。

然而,要建立一种新的经济体系,需要克服旧有的观念、思想理论和政策体制等各种障碍。1991年冬天,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了由中央各部门研究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以吴敬琏为首的几位经济学家以各种方式反驳了当时甚嚣尘上的“开倒车”论调,捍卫了改革的市场方向。

1992年春,借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东风,吴敬琏向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被正式采纳。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此,长达十几年的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论争基本上宣告结束。

吴敬琏对于市场经济的传播不是就事论事的现象讨论,而是建立在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基础之上,是以对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所作的比较为依据的,因而有着理论上的严谨性和较强的说服力。

“嘴对着领袖的耳朵,脚却站在百姓中间。大半辈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度过,但满脑子却是市场经济的思想。”这是吴敬琏学术实践活动的真实写照。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吴敬琏   守望者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