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故乡的“人情社会”
2014年《博客天下》151期的封面故事《一封写给工业社会的情书》里,受访的年轻人把故乡描述为“回不去的家乡”。习惯了在工业化社会标准化生活中的年轻人们,回到故乡的“人情社会”,半工业化社会甚至是“农业社会”的氛围里,感觉很难适应。效率低下,“拼爹拼关系”、“萝卜坑”……
廉思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在这种担忧下,很多“洄游青年”依旧实现了他们阶层的跃升或者经济的跃升。甘肃靖远县的调查显示“城一代”占了洄游青年的50%,在山西晋中某镇当地国企返乡青年中,家庭所在地是农村的占比21.9%,其中知识起到了关键作用。
调查者们发现,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弄潮儿不同,在大时代里,一夜暴富的“于连”变得少了。但大范围阶层跃升依旧存在。这种跃升为中国年轻人上升找到另一种通道,也消弭了隐藏的社会压力和隐患。
“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的压力,二三线城市将是中国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新突破口。而越来越多出生于1980年代、1990年代的年轻人感觉到,要想像父辈兄长们一样迅速改变命运获得成功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但是中国体量大,大城市里纵向流动不行,还可以横向流动,先到中小城市谋求发展,改变命运可能是几代人的事儿,一代比一代更强点。大家都相信,努力奋斗未必能改变,但是不努力不奋斗,就一定不会有改变。”廉思如此形容。
一名在成都一家知名企业从事IT行业的青年告诉笔者,他2008年从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作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决定——回四川,留在成都一家大型IT公司工作。
“我觉得自己只是普通人,念研究生的时候就感觉到留在北京的压力已经超过了动力,回家可以照顾父母,生活也比较适应。”这位年轻人2008年一回成都就趁房价低谷买了房子,去年和女朋友结婚,父母现在也从老家搬到了成都。
学者布尔迪厄把社会资本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了解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续网络相联系,并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容易理解为何青年们回乡会有更好地发展,在那里父辈经营的社会资本或多或少会直接流入到他们那里,帮助他们更好地晋升到新的阶层。
留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和“洄游青年”有何区别?廉思说,“成功需要努力、天分以及机遇和时代氛围。现在,不是贩卖电子表就可以成为万元户的时代了。很多大城市对新移民采用‘挤’的策略。回乡的青年本质上和他们没区别,都是有梦的年轻人,只是他们选择了不一样的方式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