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洄游”:关注二三线城市年轻人

2014年4月,腾讯公布了一张两亿用户同时在线的分布图,瑷珲-腾冲线依旧将中国分为明暗两个部分。

团队成员为工人讲解填写注意事项。

“蚁族”-“工蜂”-“洄游”

2014年6月,让“蚁族”和“工蜂”变成中国热词的对外经贸大学青年教授廉思,刚刚完成了关于中国青年的新调查报告——《中间地带的青春中国》。此次,他的研究对象从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年轻人,转为处于“瑷珲-腾冲”线上生活的有“大迁徙”经历的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他们被称为“洄游青年”。

据悉,瑷珲-腾冲线是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提出的人口地理线。大致体现了中国东南与西北的人口差异,2014年4月11日晚间,腾讯网站公布了一张“QQ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两亿”的图,可以看出80年后,这条线依旧把中国划成了明暗两个世界。

这份研究洄游青年的报告,延续了廉思团队的一贯风格。报告选择青年生活流行现象为对象,通过各种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剖析了洄游青年的生活状态,及其迁徙经历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互动影响。其中还包括对10位洄游青年的深访故事。

“当大城市对‘蚁族’、‘工蜂’不再具有吸引力的时候,那些回家了的年轻人,他们过得怎么样?”廉思对笔者说。从2013年11月起,廉思和他组织的对外经贸大学22个调研队沿着“瑷珲-腾冲线”走访了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贵州、青海、四川、云南11个省份,22个市县。

他说,选择这个范围是因为“这条线上的中小城市正是工业化、农业化交界的地方,是第一波工业化完成之后继续推进的地方。产业内陆转移,是第二波工业化浪潮线。沿着它,你能看见中国转型的切面”。

而那些从家乡走进大城市,在大城市中生活,最后又回到家乡的青年,像幼年外出、成年回归故乡的“洄游”动物。他们重返故乡,以不同的姿态和能量,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的新章。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二三线城市   年轻人   “洄游”   蚁族   工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