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优秀的智库学者要有统合组织与传播能力。一篇研究报告的问世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调研与一定人群的访谈,这就需要智库学者拥有足够多的社会人脉与政府关系,还需要学会整合各类资源,否则,很难完成一份出众的研究报告。与此同时,任何优秀的研究成果都需要有“受众”意识。同样的研究内容,写给高层与写给大众是不一样的。优秀的智库学者不仅要有传播自己成果的意识与能力,还应掌握针对不同受众而产生写作差异的方法。
如何培养更多优秀的智库学者
如上所述,优秀的智库学者需要有出众的综合能力。优秀的智库学者必须是全能选手,而不一定是单项冠军。从欧美学术界的经验来看,很多学术大腕的知名度只限于学术圈,对政策层却缺乏影响力;而那些优秀的智库学者可能连一部“学术”作品都没有,却对一些决策的制定举足轻重。这正是当下学术机制不太容易培养出智库学者的逻辑。
但这并不等于说当下学术机制不能培养出优秀的智库学者。很多年轻的学者从研究生阶段就立志投身于智库事业,广交朋友,喜欢到智库去实习,常常发表评论文章等等,为未来的事业奠定非常好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看,优秀的智库学者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职业志向与先天个性。硬是让一些学术偏好强的年轻人转型为智库学者,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毕竟,学术与智库从根本上看,是两类不同的研究行业。
对大学培养机构而言,要因材施教,寻找一些好苗子,更多地引导和鼓励他们的智库志向。尤其是高校社会科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不妨多鼓励自己的学生在完成学术任务的同时,参与到各类与现实相关的实践活动,创造一些现实感强、政策性强的课题研究机会。
对于智库而言,不必把人才招聘只限于学术圈,更不必把博士学位、发表学术文章设为智库学者入职的“硬杠杠”,而应在社会范围内广泛寻找智库人才,比如官员群体中、社会活跃人才、媒体人都可能成为优秀的智库学者。从这个角度看,传统智库的人才准入机制亟需变革。
对于官方而言,不妨致力于打造一种智库文化。一些决策部门的官员能够牵头举办更多的研讨会、沙龙,最大范围内邀请智库学者参加,引导学术界、智库界的研究议程,倾听智库学者的建议,并与智库学者进行更多的互动与交流。渐渐地,一些优秀的智库学者就会脱颖而出。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人民论坛网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