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学术与智库从根本上看,是两类不同的研究行业。优秀的智库学者必须是全能选手,而不一定是单项冠军,不必把人才招聘只限于学术圈,更不必为智库学者入职设立“硬杠杠”。
如果把在研究机构工作的人泛称为“学者”,那么,从功用上至少能分出“智库学者”和“一般学者”两大类。后者又能按不同的学科进行分类,比如经济学人、金融学者、科学家等等;前者则很难严格地用学科种类来划分,因为“智库学者”不能拘泥于纯理论和单一学术化的研究,而必须要有更强的现实问题导向和多元知识背景,研究内容往往随着现实需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正因如此,目前中国极度缺少优秀的、复合型的智库学者,这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大障碍。
为什么缺少优秀的智库学者
二战结束后,大学在整个现代社会运行体系中占据主流地位。要进入研究行业,通常需要有严格的资质审核,比如,要有博士学位(现在不少大学还需要博士后的履历),必须有学术文章发表(有的大学更是要求须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过文章),要有学术延承与专业划分(什么样的学科毕业必须到相应的学院任教)等等,这类在欧美世界兴起的现代大学传统与惯例渐渐被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学所继承,进而形成了相对高门槛的学术圈。这种高门槛保证了学术的纯洁性,但往往也被不少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所诟病。
从智库建设的角度看,智库学者需要学术圈的熏陶功能与研究功底的培养,但学术圈的相对保守与固化的研究特点,也造成了智库发展的不利条件。比如,学术圈大多鼓励清高、象牙塔式的研究,智库界却需要探下身,做与当下情况紧密相关的研究;学术圈大多鼓励坐冷板凳,做长期研究,智库界却必须追求热点,做政策层面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学术圈的写作习惯一般是先文献梳理,再娓娓道来,着重过程分析,洋洋万言,智库界的写作方式却是直击问题,短小精悍,看重结果与政策建议;学术界的考核体系基于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智库界的评价标准却是高层与现实影响力;学术界的工资待遇相对较低,智库界却有更高额的项目奖金与相对明确的激励制度;学术界需要长期的聘用合同,智库界则要有更灵活的人事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