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这个夏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户籍改革正式破冰。
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的颁布标志着这一重大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如何看待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它呈现出哪些新亮点?未来应着重关注哪些问题?围绕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透过他们的思考与研究,探寻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践路径。
突破:二元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一本户口簿和一纸迁移证不知曾让多少普通人为之奔波。
谈起户籍制度,吴晓刚别有一番体会。出身于江苏农村的他,如今是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吴晓刚向记者回忆说,他父亲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电力专业技术人员,是城市户口。而母亲作为户主,则和子女持有另外一本农业户口薄。
由于是农业户口,少年时的吴晓刚只能到父亲单位的电厂附属子弟学校借读。初中升高中时,他不仅要回原籍参加考试,还不能报考市区重点中学。原本打算考中专,转户口,进入“公家门”的吴晓刚,却因为城市户口和农业户口不同的录取分数而未能如愿。阴差阳错读了高中,最终有幸考上大学,从而改变了命运。
正是源自这段经历,走上学术道路的吴晓刚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说,“我过去几年对户籍制度及社会分层的后果作了一系列实证研究,最初的研究灵感确实来自早年自身的生活经历。”
据悉,现行户籍制度的原型是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最初旨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口登记与管理。“但在具体管理实践中却逐渐被演绎和建构为城乡二元户口及自主迁移限制的户籍制度,并且附着了各种各样有差别的资源和利益分配规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陆益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历史地看,户籍制度对我国工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社会秩序及人口管理也具有积极意义。看待这一问题,一定要有历史发展的眼光,这是前提。陆益龙表示,“但不可否认,该制度无形中筑起了社会城墙,阻碍了人、财、物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