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国周边外交战略重在立威增信

【摘要】新时期,中国要把经略周边放到提升中国战略信誉和权威认同上,放到构建地缘网络,在牢牢把握地区共同利益基础上,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基础设施的联通和发展规划的对接,将重心放在经营功能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网络和制度网络上,运用国际法和国际制度资源,构建中国周边外交新高地。

【关键词】中国 周边外交 外交战略 地缘政治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能源需求、海上权益、海外利益等的追求和维护,使得谋求和平发展所需要的地缘空间日益成为中国战略日程中的首要课题。与此同时,中国GDP总量在2010年超过日本,正在以较高的速度追赶世界第一大国美国。迅速崛起的震荡效应,也正在国际社会演化成一种群体性焦虑,“中国人来了”(The Chinese Are Coming)迅速发酵成为一种神经质般的恐华情绪。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中国过于自信论成为国际社会的时髦舆论。2010年美国亚洲战略调整的一系列动作预示着美国正在寻求对付中国崛起的有效办法,大国崛起必然引发外部制衡的传统大国政治规律似乎正在中国身上应验。尤其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朝鲜半岛问题、中日东海和钓鱼岛困局问题、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南海问题、中国与印度的龃龉以及中亚国家的动荡不定,似乎都在预示着中国发展的空间正在受到挤压。部分学者热议的“C型包围论”、“O型包围论”伴随着“中国不高兴”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情绪,也正从内部挤压着中国外交战略可能的选择空间。

面对此等内外交织的战略棋局,如何通过战略规划实施外交突围,为维护中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开辟空间,日益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紧迫任务。在战略突围中,亚太地区已经构成地缘战略棋局,呼吁中国外交开辟新思维,制定周边地缘战略依托。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观大势、谋大事,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明确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总体对外战略。在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专门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今后5年至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总体布局,明确解决周边外交面临重大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会上习近平强调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这次会议李克强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部出席。如此高规格的会议,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表明周边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重心,打造周边战略隆起带,夯实中国影响力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边之难

《孙子兵法》强调指出,“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这段话强调了在赢得战略主动权的过程中,获取“战地”的重要意义。战地往往是决定全局的关键点,是战略的制高点,抢夺战地可以在全局上赢得主动,并能够集中资源、力量和能力在局部形成优势,为争取全局的最终胜利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国对外战略的重心,其意义堪比“战地”。一般来说,对外战略重心的确定,主要依据是一国战略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地理空间的关键特征。在确定对外战略重心时,既要善于从该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出发,分析并选择决定主要矛盾得以解决的“战略要地”,又要善于分析一国主要矛盾展开的地理空间特征,选择其战略能力所及的最佳影响力空间作为战略要地。

作为亚太地区天然的地缘政治大国,自古代开始,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战略经营的重心放在北方,强调逐鹿中原,对南方的外交联合一直都没有占据主要位置。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着眼于维护新生共和国政权的主权、安全,确定了“一边倒”的战略方针和“安定四邻”的周边方针,将“加入东方”作为中国对外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继承“三个世界”理论为指导,在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同时战略上积极“融入西方”,积极开展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化进程,坚持韬光养晦的策略方针,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得以突出。回首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外交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战略全局中的地位也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从次要到首要的转变历程,中国外交逐步确立起以周边为基点的全方位外交格局。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重在   中国   外交   周边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