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外交战略也有了新的发展,除坚持和平共处周边外交战略,贯彻“促进共同经济繁荣”的“经济外交”战略之外,中国还提出了“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新周边外交方针。
这一时期中国迅速解决了新增周边邻国的建交问题。1991年底苏联解体,原15个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主权国家。中国西部边界增加了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个新邻国。中国和这三个国家在最短时间里建立正式外交关系。⑥中国和周边国家的边界划分工作继续进行。中国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越南等的陆地边界划分工作全部完成。2000年与越南签署了《北部湾划界协议》,这是中国和邻国签署的第一个海上划界协议。中国周边国家战略在国际制度合作上有重大创新。1996年成立的“上海合作会议”发展成为“上海合作组织”,这是冷战后发展最好的一个综合性地区组织。中国参加了所有相关的周边国家经济组织。1992年后,中国国家主席参加了每年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领导人会议。
第四阶段:中共十八大召开后(2012年10月)—至今。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展周边外交的第三个时期。第三个时期以中共十八大召开为起点,主要是在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在中共十八大政治路线指引下,继续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并突出“合作、共赢”导向,周边外交战略在许多方面有重大发展,更系统、更全面。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领导集体继续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高度重视周边外交。2013年10月24~25日中央召开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周边外交会议,提出加强周边外交的思想,确定今后5年至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总体布局,明确解决周边外交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今后周边外交战略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这一周边外交战略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相比之前突出了“合作、共赢”导向。新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周边外交战略中海上邻国和海洋政策制定。坚持陆海统筹,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④
2014年5月21日,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在上海举行。习近平提出亚洲安全观: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构建开放、平等、透明的亚洲安全合作格局,走安全共建、共享、共赢亚洲安全之路。在这一战略下,中国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亚洲基础开发银行”等以周边地区为基础的重大国际经济合作计划。
关于新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阶段变化的分析
迄今为止的新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变化史可分为两大阶段。前30年为第一个大阶段,可称为“革命外交”阶段。后35年为第二个大阶段,可称为“和平外交”阶段。新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变化历史的前后不可割裂,其中主线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近年来有关周边外交战略的许多创新也是在上述基础上继承变化发展的。
新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形成主要由国家发展总战略特别是国内发展总战略决定。此外,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及所处的东亚地区形势,国际格局和周边国际形势也有重要影响。尤其要注意的是自冷战开始,美国这个域外大国作为世界的超级大国一直在新中国周边国际环境中产生重大作用,影响着新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实施及效果。
周边外交战略是在新中国外交总战略之下制定的,但要注意特殊性。这主要因为新中国周边国家情况非常特殊和复杂。中国是世界上周边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周边邻国情况最复杂的国家。周边邻国中有大国、有小国;有强国、有弱国;有资本主义国家、有社会主义国家、有民主主义国家;有侵略过我国的国家、有一直友好相处的国家;有核国家、有无核国家。在新中国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一个或几个周边国家和新中国处于对立或纠纷局面。例如,第一阶段中部分年份的苏联、日本、印度,第二阶段中的越南,第三阶段后半期至第四阶段的日本等。如何在周边外交战略中处理和这类国家的关系需要有针对性的战略对策。又如,东亚海洋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处理这类和新中国有海上边界纠纷的国家的关系也需有针对性的战略对策。
综上,新中国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且其重要性还在不断上升。中国周边国际安全、发展环境的好坏是影响21世纪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能否实现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对新中国周边外交战略不断加强研究。
【注释】
①锡金和不丹两国情况比较特殊,锡金1975年后被并入印度,不丹至今未和新中国建交。—笔者注
②《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30页。
③张历历:《当代中国外交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
④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7月30日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责编/张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