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淀久远的“皇国史观”与“八纮一宇”说
地处东亚外缘的岛国日本,国土狭窄,资源不富,却“不甘处岛国之境”,很早就产生强烈的领有世界的妄念,这在日本的“皇国史观”中有鲜明展现。
“皇国史观”是日本军国主义战争动员的精神主脉。此一史观认定:日本天皇制国体高踞万国之上,“万世一系”的天皇治下的“神国”日本,应当统领世界。此一意旨,正式宣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而其思想渊源则伏笔千载之古:早在公元8世纪,以汉字书写的日本古典《古事记》(公元712年成书)、《日本书纪》(公元720年成书)中已有呈示。至中世,伊势神道的五经典之一《倭姬命世纪》宣称:“大日本神国也,依神明之加被”。此种神化大和民族、神化天皇,认定天皇统治世界的思想自古代延传至近代,形成以明治天皇《教育敕语》的“尊皇爱国”论为主旨的皇道主义,而对外侵略扩张则是皇道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日本的“神国”论直接推衍出海外扩张论,而其中的观念联结便是“八纮一宇”说。
传说中的初代天皇“神武天皇”便有“八纮为宇”臆想。“八纮”一词原出中国典籍《列子·汤问》、《淮南子·地形训》,意指四方四隅。日本最初的古典《日本书纪》借用此词,编造神武天皇建都诏书,内称:“兼六合以开都,掩八纮而为宇。”意欲将世间八方,置诸一宇(屋顶)之下,而这个“屋顶”,便是世界最高君主日本天皇。此一妄念,自古代延至近代。明治维新伊始,即以天皇名义发布《宸翰》(御笔信)曰:“朕安抚尔等亿兆,终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置天下于富岳(富士山)之安。”这正是“八纮一宇”的形象诠释。
“雄飞海外”、将八方疆域收入治下,是日本统治阶层千余年来的梦想,其掠占的首批目标是邻近的朝鲜半岛、台湾岛、库页岛,以及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整个东亚大陆乃至全世界则为其侵略的“远大目标”。
天皇的御用文人不遗余力宣扬此说。1903年,日本“国柱会”成员田中智学把神武天皇“掩八纮而为宇”之语概括为“八纮一宇”,其字面义为“四海一家”,实则宣示日本为统一全世界的霸主。1915年3月11日,国柱会机关报《国柱新闻》刊登《神武天皇の建国》一文,正式抛出“八纮一宇”说。1940年7月26日,日本近卫内阁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声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八纮一宇”为其根本目标。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期间,“八纮一宇”成为日本帝国的国家格言,其军政机构悬挂两大条幅,一为“武运长久”,一为“八纮一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