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新锐观点 > 正文

陈红太:改革不能做成一锅夹生饭(3)

重塑市场经济与党的执政转型

中国以资本化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如果按其相适应的需求,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政治发展逻辑,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上层建筑也或早或晚要逐渐建立起同西方资本主义相类似的政治法律关系。保障权利和个人自由优先,公权力的民主授权、政党竞争以及分权制衡等,这些在西方看来作为"普世价值"的政治形式也可能是必然会到来的,因为这是以资本化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国家对上层建筑提出的必然要求和发展大势。

但中国要搞的市场经济,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产党领导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上体现为政府调控机制不同,还体现在公有制在所有制中的地位和比重不同,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在探索市场经济的功能作用、利益分配、生产组织和发展趋向上,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目前能够调整和深化改革的可以有四条:强化国有企业功能的公益性;提高劳动在企业监管和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和壮大共同富裕型经济组织;利用资本的活力和效率,同时防止资本负面效应的放大。这是我国坚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可以而且能够大有作为的着力点。

比如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和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为市场经济带来活力和动力机制,同时也可以考虑把国有企业改造成在性质和功能上主要服务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需要和公共事业需求的公益性企业,如同重庆市探索组建的"八大投集团"那样;除代表国家利益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外,大多数的国企既可以具有竞争性和营利性,又可以具有公益性和民生性。其次从市场经济的组织形态和运作机制上做到既兼顾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又兼顾劳动价值及其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也就是既发挥政府有规划的配置资源的制度优势,又不断提高劳动者对企业公有资产经营过程中的监督权和分配权,不仅要提高劳动在企业分配中的比重,更为重要的是加大和完善工人阶级参与监督国有资产和保障劳工权益的制度保障。在资本市场和股份制的开放和完善方面,要增加国内市场和劳动者的参股比例;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过程更加鼓励劳动联合体和合作资本的共同参与,根据各地实际发展需要和状况限制个人资本对土地流转集中经营的过分扩张。"重塑市场经济"是建立以劳动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也应该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取向。

共产党领导搞市场经济,应该而且能够做到具有上述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这些特性也是能够保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追求和一切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的经济基础。只有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才能保留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追求的群体性和公益性,使共产党领导的存在成为一种需要,而不是变质为不仅垄断政治权力更谋求超经济利润的一种权贵障碍,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应当追求的劳动权益的保障与资本活力的结合成为一种可能。

对于共产党领导搞市场经济,不仅要重塑市场和法人,也需要对共产党执政的内涵和方式做出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调整。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验证明,根据市场经济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等发展需要,共产党的领导仅仅实行"科学执政"还不够,必须把"民主执政"与"法治执政"真正落到实处。党权独断和高高在上的权力垄断性执政,以及由此造成的体制性腐败,已完全不适应改革开放30多年的市场经济实践需要。向真正的人民民主与法治化执政转型,党的执政真正学会运用民主和法治的方式实现执政目的,这是中国深化改革和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与共产党领导搞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选择。但现实的实际情形是,人们目前最忧虑和担心的,恰恰是无民主法治约束的贪腐权力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干预以及寻租,形成人们所说的"权贵资本主义"或"权贵分利集团",垄断市场并巧取豪夺市场经济资源和公共利益。这种钱权捆绑和利益交换的贪腐局面,会毁掉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党和人民辛辛苦苦奋斗了几十年所取得的一切成果。解决权力缺乏民主法治约束造成的腐败蔓延问题,必须提上中国执政党最重要的议事日程,甚至应作为党的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以切实的民主法治措施与制度建设,认真总结运用党的群众路线的成功经验和传统做法,学习世界上廉政国家的反腐败建设经验,在一到两个五年规划期间内,坚决解决腐败问题。我们绝不能无所作为坐以待毙,以现有实效甚微的反腐败预防体系建设,拖延腐败问题解决以至危及党和国家根本利益。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