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
国际关系学科在诞生之初就担负着人们的深切期望——找到消灭战争和与之相关的丛林法则的方案。正如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秦亚青所说,“国际关系学者的理想与全人类的理想是一致的,我们希望消除战争的灾祸,也相信通过努力,可以对此作出贡献。”
中国学者能够为国际关系学的发展贡献怎样的智慧?这个问题几乎萦绕在每个中国国际关系学者的心头。事实上,经历了大规模引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阶段后,中国学界在20世纪90年代就萌发了建设有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自觉。进入新世纪后,创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讨论走向深入。
“围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学界做了很多理论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明进认为,对中国外交新思维、新理念、新举措的阐释、提炼,有助于推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进步。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夏立平认为,从学理上厘清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等概念,是打造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原理与范式的必要路径。
此外,多位学者谈到,历史经验与东亚秩序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充满活力的生长点,出现了不少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例如,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周方银通过对朝贡体系的均衡分析,构建了战略均衡理论。这个理论对于地区大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在国内外国际关系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13年,一篇同样以朝贡体系为主题的论文“火”了。牛津大学教授邝云峰发表的《美国的朝贡体系》一文,出人意料地借用朝贡体系的概念描述美国及其盟国体系。邝云峰认为,今天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和历史上中国的朝贡体系有很大的相似性。
“西方国际关系学界对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反向关注,是中外学者在中国国际关系问题研究上的平等互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高程看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于国际关系主流话题的关注和把握往往比西方国际关系学界慢一拍甚至几拍。然而,在关于中国与东亚秩序的研究中,中国国际关系学者似乎走在了西方学界的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