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正当其时

今年是中国国际关系学建制50周年。1964年,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国际政治系的成立为标志,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独立学科地位得以确立。50年风雨兼程,几代人艰苦探索,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学科的自觉、学派的自觉、学术的自觉得以不断发展和巩固。

当今国际体系的转型正在把中国推向世界舞台、历史舞台的中心,步入“知天命之年”的中国国际关系学也因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关系学成为“显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的国际关系学,发展至今不过百年。在社会科学的大家庭里,较之于经济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只能算是一个“小兄弟”。如今,这门年轻的学科在中国已然发展成为一门“显学”。“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与美国还有差距,但放眼世界,比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水平高的国家没有几个。”在7月5日举行的第七届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学术共同体年会上,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充满信心地说。

这份底气依托的是中国国际关系学50年来的发展成就。“过去50年是中国国际政治学发育、成长,不断走向成熟的50年。”在7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中国国际问题论坛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庆国如是评价。在此次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20所国际问题教研单位的负责人、学者回顾了中国国际关系学50年来的发展历程。

50年来,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国际关系专业。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陈岳所做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超过60所本科院校设置了国际政治或类似专业;有将近100所高校设有一个以上国际问题研究的硕士点或博士点。“不仅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这老三家办得有声有色,很多后来者也各有特色,办得越来越有起色。”陈岳说,中国国际关系研究进入了多中心崛起的时代。

50年来,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在探索中演进。贾庆国说,50年前,当第一批国际政治系成立时,研究的重点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与对外关系。今天,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学科覆盖不断扩展,呈现出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洪邮生为贾庆国的判断提供了一个佐证。洪邮生介绍,南京大学对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一份最新排名显示,政治学类别中居于前列的大多是国际问题研究类的刊物。而国际关系学只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在所有的政治学专业中,学国际关系及类似专业的学生大约只有10%。“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学术影响力。”洪邮生说。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