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孙壮志:承载历史开拓未来的全新合作共赢之路(3)

提出了未来带状延展的合作路径

经济带是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的带状经济合作区域。它是依托交通运输干线、地理或自然区域等并以其为发展轴,以轴上相对发达的经济区为核心,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联结带动周围地区共同发展,形成点状密集、面状辐射、线状延伸的产业和物流联动的带状经济区域或经济走廊。其特点包括:一是客观性,即作为地域分工的表现形式是客观存在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地理条件等都是先天的,或者说是历史形成的;二是区域性,即在地缘上联成一片,具有相对合理的带状条形地域范围;三是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区域内不同经济单元发展水平不同,但相互之间具有有机联系;四是开放性,即经济带不是封闭的,可以通过货物、信息、资金等因素的合理流动与其他地区建立密切经济联系;五是相对稳定与发展变化共存,即一方面经济带内不同经济体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或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也进行调整,区域的外延并不固定。

习近平主席在强调共建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提出政策、道路、贸易、货币、民心的“五通”建议,实际上明确了未来这种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由基础设施起步,以线带面,尽可能延展合作时空,经济实力强的国家率先投入,同时融资方式更加灵活,通过加强边境和相邻地区的交往可以使多边合作稳步升级。

需要强调的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重建一种区域经济安排,而是促使现有合作更加顺畅。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经济关系,对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经济合作,对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亚国家扩大彼此间经济联系,对区内各种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落实共同感兴趣的重大项目,都有直接促进作用。首先是便利化建设,可以消除区域内贸易、投资、过境运输的壁垒;其次是加大政策协调,可以提升各国彼此认同程度,建立共同的合作规则,加强区域内各国政策与制度上的沟通和衔接;再次是提高竞争能力,通过国际合作,改善投资环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各国出口能力,真正实现优势互补。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