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因应当今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提出的经略周边、联通世界的战略构想,具有重大的经济、政治、外交意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如何认识其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重要意义?本版特约请有关专家学者撰写文章对此进行研究阐述。
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沿途国家的重视与响应。作为中国积极倡导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合作内涵与实现路径越来越充实和清晰,战略上的作用和影响也逐步显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体现了一种新的合作发展观,展示了中国领导人不同凡响的战略思路与全球视野。
体现了古代互联互通的合作精神
古丝绸之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从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绵延七千多公里,到达今天的西亚、东欧等地区。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通道从一开始就具备多种功能,沿途不同国家和地区不仅借此开展商品货物贸易,而且交流与输送先进的文化、科技知识与成果,加深了欧亚古代各国各民族的友好情谊。
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中国与中亚、西亚的贸易通道正式建立,到东汉的班超“经略”西域三十余年,把这条通道进一步延伸至波斯湾和地中海。此后时断时续,丝绸之路在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交往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通过支撑商路繁荣,服务地区各国贸易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了沿途各地经济发展,一些城市因此迅速发展起来,手工业、商业随之日益繁盛。
如果仔细考察一下丝绸之路盛衰的历史,可以看到影响其盛衰的几个重要因素。一是与地缘经济的特殊价值有关系,商路为地区各国各民族交往创造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便捷渠道,互通有无,共享发展成果;二是与经济是否繁荣、政治是否安定有直接关系,中国的汉代和唐代是丝绸之路走向繁荣并且达到鼎盛的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发达、政治安定的两个时期;三是与沿途的和平稳定有密切关系,每当出现大的战乱,丝绸之路的畅通就会受到影响,汉末、唐末的战乱都导致了丝绸之路的短期中断。而当时汉、唐在西域的驻军,目的就是保障商路的安全与畅通,同时平息叛乱,维护地区各国正常的国家关系。
古丝绸之路,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使用的是原始交通工具,但即使如此也没有阻挡各国参与的热情。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实际上已经体现了互信、互利、协作、和平这样一些基本的合作精神与理念,并且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一种特有的标签和象征。这也使得重新建设丝绸之路成为当代欧亚各国的共同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