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孙壮志:承载历史开拓未来的全新合作共赢之路(2)

承载了各国平等互利的合作理念

欧亚大陆的腹地曾经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也经历了太多的杀伐征战。近代以后的殖民统治把这个地区分割成不同宗主国的领地,彼此相互隔绝,甚至文化上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两次世界大战虽然加速了殖民主义的崩溃,但并未真正改变欧亚国家的发展环境。冷战结束后,传统的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依旧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地缘政治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继续制约着这个地区的发展。

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今天分布着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差异巨大的众多国家。以中亚地区为例,哈萨克斯坦的国土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都超过其他四国之和,而且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的储量也非常丰富,已经顺利步入世界50强,但经济结构的调整遇到很大的困难。另外,这个地区有不少区域合作机制,中亚国家既是独联体成员国,也是上海合作组织、中西亚经济合作组织、伊斯兰合作组织的成员,多数国家还参加了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这些机制涵盖的国家、合作的职能相互重叠,发挥的作用各有差异。

由于自身经济结构的障碍,欧亚腹地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磕磕绊绊。对于年轻的中亚和南高加索国家来说,能否获得平等进入国际经济循环的机会并从中受益,就成为其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前提。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些国家提出建设以铁路、公路、航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丝绸之路,目的就是为经济发展寻找更有力的支撑,破解作为内陆国的先天劣势,但又苦于资金不足,很多基础设施项目无法落到实处。如果选择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很可能陷入困境。因为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往往要从建立自由贸易区起步,而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过大、产业结构不同,导致这方面的动力明显不足。

丝绸之路经济带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促进区域内不同国家、不同组织交流与合作,同时对区域外最大程度地开放。通过建立通畅的交通、贸易联系,为各国在产业上建立某种承续关系,形成上下游、供应链等合理国际分工协作,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真正体现平等互利原则。

明确了地区开放共赢的合作目标

经济带建设一般来说应具有地缘上的便利,依托交通干线或河流等自然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跨度比世界上任何地区间的经济带都要广,也不同于一般的交通走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旨在推动建立国与国之间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关系,注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实现对接,形成经济上与贸易上的充分互补,实现共同发展目标。

一般来讲,是否参与经济带建设,或者具体选择参与哪个领域的项目,对各国来说有很大自由度,客观上要看各国经济上是否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或依存度。与有的西方国家把丝绸之路作为巩固自身地缘政治影响的工具完全不同的是,中国和中亚国家要最大限度地还原丝绸之路本身的经济价值,建立一种便利互惠的投资、贸易关系,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扩大相互间的合作空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还基于对过去友好关系的延续,同时得益于中国与地区国家双边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建立,可以破除现有多边合作的难题,符合欧亚大陆腹地不同国家的发展现状,找到一条适合各方的最佳多边合作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选择各方都能受益的领域作为优先合作方向,同时还兼顾到地区国家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促进内外联动,所以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倡导这样一种复合的、共赢的、开放的合作与交流方式,各国可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开辟一条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平等合作、共享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