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经济崛起的视角考量皮凯蒂发现的局限性
除了以上研究方法上的讨论,还可以从什么角度考量皮凯蒂的这两大发现呢?
我认为,必须把全球的市场经济发展包括中国经济的崛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也就是说,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20多个发达国家,这是皮凯蒂研究的最大局限性。
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全球掀起了一轮反殖民化的民族独立浪潮,许多非发达国家,尤其是前殖民地国家,纷纷走向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经济发展相对封闭。
因此可以说,二战结束后的近30年间,发达国家包括英美两国的市场经济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自我循环中发展的。在这个大背景下,其劳动力相对资本的稀缺度在提高,劳动力变得相对昂贵,加上各种各样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实施,使得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对稳定在较高水平,而资本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对比较低。这导致了战后近30年资本积累在发达国家相对比较慢的格局。
但是8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化的加速,尤其是以中国为首的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使得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回报。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充沛的廉价劳动力又反逼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发生巨变,其中包括工会力量的削弱和工资增长的相对放缓。这一革命性变化导致了发达国家资本回报率的上涨,比如德国工人的工资过去20年增长缓慢,而企业利润快速上升,这恰恰解释了为什么这一时期发达国家资本存量的比例会不断上涨。
按照这个思路再往下看,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重要的格局性变化——劳动力相对短缺,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开始提高,蓝领工人的工资开始上涨。由于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将在全球范围带来连锁反应,导致一场新的格局性变化,那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谈判能力将会提升,劳动收入的比重将有可能逐步提高,发达国家资本的积累速度将会放缓。而由于中国的储蓄率仍然较高,中国的资本存量与GDP之比还在不断提高。
中国的因素必须放入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考虑之中,如果分析的过程中忽略了中国,就会歪曲经济事实。事实上,如果把全球百姓的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统一起来计算的话,那么,过去30多年,全球收入最高的10%人群占全球总收入的比例,以及全球财富最高的10%人群占总财富的比例一定是缩小的,即全球整体的收入差距是在缩小的。为什么?因为30年前极为贫困的中国等经济体的收入水平,今天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财富水平也提高显著。因此,把眼光放到全球来看的话,皮凯蒂的两个发现恐怕就要反过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