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理解《21世纪的资本》离不开中国
中国因素必须放入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考虑之中,如果分析的过程中忽略了中国,就会歪曲经济事实。眼光仅仅局限于20多个发达国家,这是皮凯蒂研究的最大局限性。
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新作《21世纪的资本》井喷式地蹿红。作者基于自己的两大发现,即,一、发达国家的资本与国民收入之比过去30多年来在大幅上升;二、财富的集中度也在大幅上升,得出了一个推论:现代市场经济出现了系统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直接对高财富群体和资本高额征税这一极端措施。该书在经济学界引起了诸多异议。
笔者认为,该研究提出的课题意义重大,但其除了经济学理论分析的不足外,还存在两大局限性。其一是眼光仅限于20多个发达国家,未能把全球作为一体来研究。而必须考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才能厘清该书发现的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而整个结论将会逆转。其二,皮凯蒂没有厘清消费性财富和生产性资本的区别,而简单地将两者相加,这带来了相当的误导,其政策建议更显简单粗暴。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减少高财富群体,尤其是生产性资本所有者,对于社会决策过程的过多干预,这才应该是讨论的重点,也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尽管如此,该书所激起的涟漪已经超越学术争论的范畴,而可能引发一场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理念的革命。撒切尔夫人和里根的意识形态遗产有可能因此而发生动摇乃至逆转。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西方世界步入了一个痛苦的恢复时期。尽管主要发达国家的GDP已经出现增长,但是在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大家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变得不如危机前那么美好,经济的恢复似乎是富人的恢复,是华尔街盛宴的重开,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将向何处去?应该推行怎样的改革?今天的发达国家虽然有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样的困惑,但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符号清晰、方向明确的意识形态,既没有出现撒切尔夫人、里根总统推崇的供给学派,也没有出现罗斯福总统所大力推行的凯恩斯经济学。
在这个大背景下,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新作《21世纪的资本》(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经出版,即毫无悬念地登上了西方畅销书排行的榜首,同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中国读者应该如何理解这本书?他的观点是否靠得住?他的预测会不会发生?他给当代市场经济开出的药方准不准,有没有可能实行?这对于已经融入全球市场的中国至关重要。为此,我们有必要做一番非常仔细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