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和理解皮凯蒂的发现
问题是,该如何解释这两个重大发现,并在此基础上预判这两大趋势是否会延续?
皮凯蒂在书中声称,这两个趋势是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必须采取制度性的手段才能抑制其发展。但是,他对这两个趋势的解释,在经济学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大部分主流经济学家基于有关文献的研究提出了异议。
首先,资本和收入之比上升的原因何在,其是否还会持续上涨?对此,皮凯蒂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理论:资本/收入的比例,取决于一个经济体的净储蓄率(用s表示,即国民总收入减去包括政府支出在内的国民消费,再去除折旧,结果除以GDP)与实际GDP增长速度(g)。s/g越高,资本与收入之比越高。他认为,由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放缓,g在下降,而s不变,所以,资本与收入之比不断提高。
问题是,这一简单的说法仅仅在稳态情况下成立,即净储蓄率s不变。但是,皮凯蒂的第一个发现是资本与收入在不断提高,这几乎就意味着s一定在不断下降,因为折旧与资本存量是正比例关系,资本高到一定程度,折旧最终会吞噬整个储蓄毛额,乃至导致净储蓄为零。
更重要的是,当投资不断上涨的时候,资本的存量固然会上涨,但其边际产出最终会不断下降,这是上百年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结论。这里,尤其要考虑到资本将越来越难以取代劳动力,用经济学行话讲,就是资本与劳动的边际替代弹性会下降,这就意味着资本的产出效率会越来越低,所以,资本获得回报的能力在下降,乃至整体资本回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会下降。也就是说,皮凯蒂的发现恐怕不能简单地预测未来。
第二,关于财富或者资本分配的集中度的上涨,皮凯蒂也给出了自己简单的理论。他认为,只要刨除折旧的资本净回报率r(发达国家约为4.5%)大于经济增长速度g (发达国家约为1.5%),那么这个社会的资本/财富分配量就会越来越不均匀,资本拥有量高者越来越富。
这一理论与现实也不见得相符,其原因是,即便资本的回报率上升,资本所有者也有可能挥霍掉自己的资本,其非生产性资本有可能在经济过程中不断被转化成消费,同时,其生产性资本也有可能不断折旧,因此,财富拥有者本身的财富并不一定会持续上涨。
事实上,在很多国家,财富和资本的传承是不连续的,中国人有谓“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之说。我和我的研究团队近十年来进行了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分析,我们发现,从北宋到清朝中后期的人均GDP是下降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极低,一般在0.3%以下;在这个背景下,资本与土地的回报率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但是,由于大量资本所得的储蓄并没有进入生产领域,而是变成了非生产性财富,同时,由于中国历史上没有长子继承制,所以,财富在富人众多的子孙后代中均匀分配,导致财富跨代之间的相对集中度并不是很高。家族的破落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普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