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二:“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对于“学业负担重”这一问题,我觉得其主要源于“心理负担”: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固然感觉不堪重负。
这时,有读者就要提问了:“是不是因为国外学生负担较国内学生轻的原因呢?”
经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国外优质学校,其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很重,但是他们与我们有着不同之处:学生自己喜欢并愿意主动去学习,而我们的学生是被动学习。
由此看来,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需要放弃强迫的手段来促使学生学习。然后,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要形成心理压力,有空余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习他喜爱的课程和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选择喜欢的东西。
观点三:“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学生的感情是相当丰富的。越是低年级的学生,感情越是丰富,同时又很脆弱。所以往往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教师的一句表扬会使学生受到鼓舞,迸发潜在力量,往往会事半功倍,学生会将此铭记一生;同时,教师无意中说的某句伤人的话,往往会导致不同的严重后果,学生也会记住它。
观点四:“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学生的成长并不单单是依靠教师的言行说教,而更重要的是依靠与学生自己的活动。那么包含哪些活动呢?“活动”包括他们学习知识,让他们在参与的活动中主动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思想品格得到锻炼,责任感、沟通能力、合作精神、诚信都能得到培养。
当然,这些观点的出发点均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但是,就教育论教育并不能完全化解教育问题,那么教育仍存在哪些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不能完全化解教育问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