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记者:在一些特殊时期,我们对包括家风在内的传统文化近乎敌视,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今天我们该怎样看待过往,审视当下,迎接未来?
徐勇:的确,近百年来,包括家风在内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做了经济落后的替罪羊。由于经济落后,由于被动挨打,所以对待传统文化,有一种态度是,抱着一种鄙薄、仇视和批判的立场。自己不思进取,却怪传统的包袱太重;自己无所作为,而委过于祖先的惰性;认为一切的不如人意,都是传统文化造成的,而对自身的历史、文化及传统,没有起码的“温情和敬意”。
我们不只是生活在现在,更是生活在不断行进的历史过程当中。历史构筑了我们现实的基础,过去贯穿在现在,我们是传统的子孙,而且现在不能也不可能割断这种关系。对于历史存留的资源,我认为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是一种机械、抽象的说法,我认同的是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历史和传统从本体的意义上说,是从过去经过现在而走向未来的,而从认识的意义上说正好相反,它是由未来经过现在而指向过去的。对传统文化利弊得失的评判,出发点在未来而非过去。
在中国经济已经起飞的今天,我们应该反思过往,着眼中国文化伟大复兴的未来,立足人类文明的背景,以“温情和敬意”对待滋养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包括传统家风在内的传统文化,并将它纳入到新文化建设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