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今年以来,家风成为一个热门词汇,不少媒体发起话题讨论。大师们的家风、明星们的家风、普通人的家风,学人的阐释,大众的感悟,交相辉映。到底什么是家风,古今家风有哪些不同,重拾家风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勇教授。
■家风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用现在的话说,并不都具有正能量。家风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传家宝。
■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长时期历史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在现代小家庭中,特别是独生子女成趋势的情势下,家风的传承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齐家是从修身通向治国、平天下的关键一环,夯实了家庭这一社会的堡垒,就有可能培养全社会的良风美俗,一定程度地治疗现今社会的种种道德创伤。
■历史和传统从本体的意义上说,是从过去经过现在而走向未来的,而从认识的意义上说正好相反,它是由未来经过现在而指向过去的。对传统文化利弊得失的评判,出发点在未来而非过去。
家风是一个中性概念
记者:你觉得到底什么是“家风”?
徐勇:在我看来,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我们也可以将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一个家庭的文化。就像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貌和习性。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一种特定的习性,这就是家风。
记者:家风绝对美好吗?
徐勇:今年春节由中央电视台发起讨论家风,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在这个问题上有错误理解。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家风都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家风。实际上,这只是人们内心的一种美好期许而已,家风本身并不蕴含这样的意味。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所谓的“良好家风”,不就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么?
正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一样,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独特之处。这种不同,这种独特并不必然正面,并不一定都好。所以,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用现在的话说,并不都具有正能量。家风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传家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