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徐勇:对家风保持温情和敬意(2)

城镇化不会导致家风消逝

记者:城镇化会导致家风式微吗?古今家风有哪些不同,怎么看待这些不同呢?

徐勇:我并不认为在现代城市家庭中,家风就会必然式微,乃至消逝。只要一个组织存在,就会有这个组织的文化存在。作为家庭的文化,家风是附丽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家风。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情势的变化,家风的具体内容肯定会有变化。在传统社会、在乡村社会、在大家庭中,家风表现得更为浓郁一些,而在现代城市家庭中却不那么明显。

我们也要承认,家风的培植和传承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正如《论传统》的作者希尔斯所说:“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无论长短——才能成为传统。”尽管世代本身的长短不一,但“信仰或行动范型要成为传统,至少需要三代人的两次延传”。家风作为特定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长时期历史沉淀的结果,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在现代小家庭中,特别是独生子女成趋势的情势下,家风的传承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古今家风的另外一个差别,也表现为传统家庭和现代家庭的不同。现代家庭特别是城市家庭往往是三口之家,而传统家庭则是数代同堂、人数成百上千的大家族。同一个家族的人,遵循着只对自己具有约束力的家规族范。定期在祠堂宣读讲解,使得族人对自家的规范有着十分明确的认同。这也就是说,单纯从影响面来说,传统家风比现代家风要大得多。

夯实家庭这一社会的堡垒

记者:家风与家规、家训、家教有何不同?现今重提、重拾家风的意义在哪里?

徐勇:家风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风习,它不同于家规。家规是家庭或家族中的规矩,是家人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它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如何立身处世,一是怎样居家治生。它是借助尊长的权威,加之于子孙族众的又一重道德约束,有的甚至具有强制效力,目的是为了家族的延续和光大,即所谓的“保家亢宗”。

相对于家风而言,家训一个总的特点是有形的,是形诸口头、见诸文字的,是可视可见的。家风有别于这样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但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了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家风的教育途径与家教也不同,它是一种不必刻意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过去则有“渐渍家风”的说法。通俗地说,我们可以把家规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现在重提家风,热议家风,对于引导人们自觉省思、培植良好的家风,以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是有意义的。比如,当央视记者在采访询问“你的家风是什么”的时候,很多观众都在思考,是呀,我的家风又是什么呢?做长辈的在想,我们给后辈传导的是什么呢?做晚辈的在思考,我们从前辈那里继承的又是什么呢?整个社会重拾家风,培植和践行家风,能让我们从自发走向自觉。齐家是从修身通向治国、平天下的关键一环,夯实了家庭这一社会的堡垒,就有可能培养全社会的良风美俗,一定程度地治疗现今社会的种种道德创伤。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家风   徐勇   传统文化   城镇化